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章喜庆的年三十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有注意到父亲又开始愁眉紧锁了。父亲不在家时,母亲随意说起了这事,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这才意识到父亲这几天明显的话少了,晚上也很少催孩子们早睡,常常一个人点燃一根烟闷头想心事。

    父亲在愁学费。一开学就要交学费,每人两元五角。

    每学期开学,父亲都要跑好几趟学校,找了老师找校长,求学校高抬贵手减免学费。几位班主任了解这个家的情况,都表示同情,无奈做不了主。找到教务处,教务处的人不给父亲好脸看,尽找些难听的话敲打他,说学生都要上学,这个减学费,那个免学费,学校还办不办?老师都喝西北风去?知道交不起学费,还生那么多孩子干嘛。父亲憋一肚子气也不敢发作,心里说要知道尿炕我就去睡筛子了。但人在屋檐下哪敢不低头,不满意只能在心里骂,表面上还要陪笑脸说好话,想日他十八辈祖宗也只能作为一项心里活动,想想而已。在教务处碰了钉子,只好再去找校长。校长倒是个通情达理之人,虽然也得费尽周折说好话,对方也还是要讲一些学校有难处等等的话,但跑过几趟后,总能把校长感动,但免掉学费是不可能的,减一点再晚几个月还是可以的。到此父亲这才长舒一口气,学费总额能少交一点,而且还可以缓交,一个学期分几次交,减轻了压力。跑完了这件事,父亲紧张的神经才放松了一些。由于经常跑学校,父亲都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了学校的知名人物。

    经常跑学校,使父亲有了另外一个收获。他眼界宽了,知道学校里还有别的学生的家里过着比他还要艰难的日子。他原以为自己受多子多福思想的支配,生了一堆孩子,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不说,还尽是闹心事,只有他一个人干了这种傻事他认为现在是傻事,而不远的将来就会变成想不尽的福却没想到有这种想法的人并非他一个。有一个陈姓家庭,十一个孩子全是小子,没有女孩。夫妻俩前半辈子光顾生孩子了。想要个女孩的愿望最后也没实现,生到第十一个这才打住。稀里哗啦的把孩子生下来,眼看着一个个大了,家里的房子不够住了,找了街道办事处,又找区政府。把人家找烦了,说,谁让你们生那么多,都照你们这么干,地球也得挤炸了。陈家软硬兼施,一会说,没办法,要不你们政府出面给弄死几个,也算积德行善,给我们解决了吃饭的问题。一会又说,你们可怜可怜我们,我们也是自己管不住自己,才生了那么一大片。工作人员被他们说得哭笑不得。一趟一趟的死缠烂打,烦透了的政府给了个批文,特批把他家原有的住房加固,上面又盖了个小二层,二层矮了点,怕影响别人采光。这家人吃饭,棒子面窝头一蒸好几锅,像个小食堂。晚上睡觉得数人头,要不缺一个半个的都不知道。

    父亲总在盘算这个家的日子该怎么过。生了五男二女七个孩子,别人说五男二女七子团圆,这可是有讲究的,今后的日子一定会红火起来。父亲对这一点也是深信不疑。他总是被日后儿孙满堂、家大业大这个遥远的目标支撑着以苦为乐度时光。每每遇到难题他就极力地想多少年后,孩子们都成了家立了业,这个大家庭就会苦尽甘来。

    父亲总是对家里人说,最苦的日子已经过来了,难道还有更苦的日子在后面吗?父亲认为最苦的日子是在建国刚上初中,建业刚出生不到一岁,也正是国人三年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时候。那时建国已经长成了一个大小伙子,饭量很大。他特别能吃也爱吃母亲做的素白菜馅的莜面饺子。父母给他起的小名叫小子,所以弟妹们私下里给他起了个外号叫“莜面大饺子。”

    上学时建国总是喊吃不饱。粮食定量供应,大家吃的都是自己的那一份。建国吃不饱饭就要生气。遇到好吃的吃饱了,他就喜笑颜开,高高兴兴地离开饭桌。有天午饭又没吃饱,父母认为孩子上学,不象干活要卖力气,一次吃不饱也不会饿出事来,况且粮食就那么多,如果每顿饭都多做一点,到月底就揭不开锅了。看到建国吃不饱饭恼怒而去,弟妹们谁也不敢言语,赶紧把碗里的饭往嘴里填,生怕被大哥抢了去。建章想把自己的饭拨一些给建国,却没有叫住他。父母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强忍着没有让眼泪掉下来。建国吃不饱饭,连玩的兴趣也没有了“咚”的一声把碗重重地放在桌上,抓起补丁摞补丁的书包就走。到了门外,捡起半块砖头往院门上一摔,嘴里喊道:“又不给吃饱!”然后眼含着泪,一溜烟跑了。随着“咚”的一声砸门声,父亲的心跟着一紧,像被一只无情的手狠狠的捏了一下,他慨然长叹。母亲端着碗的手僵住了,脸上一片凄惨和无奈。她哀怨地望了父亲一眼,跟着重重地叹了一声。父亲迎着母亲哀怨的目光,下定决心似地吐出了三个字:定了吧!他决定和每次从郊区赶着马车到城里掏大粪的老农用细粮换粗粮,一斤换二斤。双方接触了好几次,父亲就是下不了这个决心。细粮本来就少,再换成粗粮,伙食就更差了,那是当父亲的耻辱啊!做出这个决定,父亲的心碎了,他感到他的心在滴血。

    自从每月用一部分供应的白面和莜面换乘棒子面和高粱米后,建国再也没有喊过一次饿。细粮少了,每次吃细粮时都要经过父亲的允许,母亲照例还要用父亲当年做小买卖留下的那杆铜盘秤,把仅有的细粮一个月里匀开几次吃。纯白面的馒头很少吃,母亲时常将棒子面发酵,第二天少掺些白面,放上糖精蒸丝糕,这可比窝头好吃多了。隔一段时间母亲就做一回金银卷,那是用一层白面和一层棒子面卷好后切成块蒸出来的,好吃极了。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