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凋谢的樱花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日本人爱把人生喻为樱花,盛开了,很短暂,然后就调谢了。小波的生命就像樱花,盛开了,很短暂,然后就磕然凋谢了。这饱含深情的言语是小波从国外回来奔丧的妻子李银河博士,写在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家——悼小波一文中的句子。

    王小波于1952年出生于北京。也许是天妒英才,在1997年4月10日这天,年仅45岁的小波不声不响偕其横溢才华和洞烛世事的幽默与世长辞。他是1992年成为自由撰稿人的。此时正是他精神之美的巅峰期。王小波曾说:一个人只拥有今生今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小波走得如此匆忙,但他短暂的人生之旅诚如他所期望的处处充满诗意和妙趣横生。

    又高、又黑,相貌和穿着都较粗糙。这是现实生活中王小波给人的初初印象。没见过他本人的我们不禁发问,王小波到底是怎么样一个人呢?王小波曾说,他16岁在云南,常常夜里爬起来,借着月光用蓝墨水笔在一面镜子上写呀写,写了涂,涂了写,直到整面镜子变成蓝色。从这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充满诗意的人。在我心目中,小波是一位浪漫骑士,一位行吟诗人,一位自由思想家。小波生性相当抑郁,抑郁既是他的性格,也是他的生存方式;而同时,他又非常非常的浪漫和率情率性。李银河说,他把情书写在五线谱上,他的第一句活是这样写的:“作梦也想不到我会把信写在五线谱上吧。五线谱是偶然来的,你也是偶然来的。不过我给你的信值得写五线谱里呢。但愿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文章中的王小波是幽默的,在现实生活中的王小波也是幽默的,较之更多了一份轻松。比如他对对他夫人说:“我和你就好像两个小孩子,围着一个神秘的果酱罐,一点一点地尝它,看看里面有多少甜。”如此一个诗意又幽默的人就这么勿勿的走了,真让人怀念和伤感。

    生活中有某些更重要的东西值得脱颖而出,被我们体验。王小波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他把对一切既定的虚伪规则、惯性思维和刻板道德都充满怀疑与蔑视都体现在文章中。王小波的小说、杂文并非登峰造极,但王小波的人格与个性、追求却是全新的。王小波的秉性集中体现在他是一个自由撰稿人、自由思想者。他有高学历、留洋欧美,回国有北大、人大等教师的高尚职业,但他一一坚决辞去。为什么?他总结几十年的中国文人命运,发现多数中国文人几十年来难保人格士格学者魂,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都乞食在一个国营单位里。而人,一端人碗,就受人管,只要你有一个单位,不论你有多豪放多大胆,那么就无论如何也要受一点“所有制”的制约。为了彻底地独立思想,只有离开一切公职和单位,做一个纯粹的自由撰稿人,才可能名符其实地成为一个真正的思想者。人如其名,他是一个独立特行的大写人。

    最先读到小波的文字是他的杂文随笔。他的随笔写得机趣盎然,读后只觉得满口生香,余味无穷,让人爱不释手。在他的杂文中,理性立场和人道立场是一以贯之的。首推他的杂文随笔集沉默的大多数。小波把他对人性的洞悉,对苦难和荒诞的深刻反思,对中国知识分子希旨承风、扶同为恶的针砭,统统诉诸于他独有的黑色幽默———犀利毒辣,销魂蚀骨,有些经典我们耳熟能详——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思维的乐趣、我的精神家园、中国知识分子的中古遗风

    在他的我的精神家园这篇文章中,话题大多涉及文化状态与知识分子命运,除了文化的处境便是人的处理,这类话题,自然少不了尴尬与苦涩,所以读王小波杂文,一方面因为他的反讽刺,幽默,读来妙趣横生,令人忍俊不禁,另一方面,又不仅笑笑就能了之的。他的幽默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神秘幽黑的洞口,让人不自觉就深入其中。小波是一个写作者,一个写得很深很远的写作者。他不声不响地写作,针砭时弊,对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许多荒唐事极尽讥讽,立场鲜明,文字漂亮干脆。他的极端体验、沉默的大多数、救世情结与白日梦等篇,均直指现世中的尴尬处,以其特有的智慧与巧思,将世人熟视无睹的呆滞目光激活。以引起疗救的注意。王小波的不少杂文中还一次次提到过去那个反常识的年代,他理性地分析当时人们的日常经验,以新鲜的结论唤起人们的记忆。思维的乐趣中他描述插队时没书看的痛苦:“傍晚时分,你坐在屋檐下;看着天慢慢地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凉,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这种经验很多人都有,但不是都能忠实地记忆它,依据它来给出关于这种生活的判断。我们习惯的是从坏事里看好事、好事里看坏事这种弯弯绕的思辨方法,所以总是被种种歪理骗倒,自己去喊“青春无悔”王小波的论述方式非常直接:坏就是坏、好就是好。他尊重经验,崇尚理性和智慧,把低智、偏执、思想贫乏看作最大的邪恶。他尊重的经验包括父辈的遭遇,他说,父亲在老年时告诉他,自己一生的学术经历,就如一部恐怖电影。“每当他企图立论时,总要在大一统的官方思想体系里找自己的位置,就如一只老母鸡要在一个大搬家的宅院里找地方孵蛋一样。结果他虽然热爱科学而且很努力,在一生中却没有得到思维的乐趣,只收获了无数的恐慌。”快乐是什么呢,是那些科学和艺术上罕见的创造。可是在我们以往的社会生活和教育中,从来不培养对这种快乐的乐趣,只培养对它们的仇视。有关中国文化的布罗代尔式考证说的是插队时以人代替驴送粪以及吃白薯干的事。换一种角度,这是个忆苦思甜的题材,王小波借鉴法国年鉴学派历史著作的方法,分析这种物质生活现象里包含的文化心理机制——“把枪口对准自己”、“存天理,灭人欲”结果,人、驴子、猪都深受其害,分析过程很有趣,也启迪另外一种对待经验的态度,不是抒情怀旧,而是用理性认知的方法。

    至于那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通观全文,整个故事都被笑料包裹,却也不失为一支悲剧性的挽歌。卡尔维诺说:“诗人哲学家乍然一跃,将自己扬举于世界的重力之上,显示出自己虽有重量,但却拥有掌握轻盈的奥。”王小波就是这样一种人。在他的杂文随笔中,时时闪现他喜欢嘲讽这种天性。也正是由于他这种一贯的寓言和嘲讽的写作方式,才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看似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的荒诞不经、实则处处闪烁着智慧的洞察的小说和锋芒毕露的杂文随笔。

    小波的文字极有特色。就像帕瓦罗蒂一张嘴,不用报名,你就知道这是帕瓦罗蒂,胡里奥一唱你就知道是胡里奥一样,小波的文字也是这样,你一看就知道出自他的手笔。这不仅体现在杂文随笔上,也体现在他的小说中。读小波的小说,能在智力上启发人的智慧,在语言上给人快乐和美感,它延展记忆和想象,艾小明称赞说,比起世界上享有盛誉的小说毫不逊色。因为中国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国家以来,我们的文学趣味受到了马尔克斯、昆德拉、金庸、伯尔、卡尔维诺等一批批作家德作品熏陶,不再容易满足。还有,他把小说变成了一种思想的方式。在小说中,他的想象、运思、推论比他后来在杂文中进行的思考要复杂得多,也深邃得多。这也是他要做到得,既让小说有趣,并且,充满思维得智慧。

    王小波采用荒诞、象征、影射、黑色幽默、反讽、类比、还原等手法来写他的小说。拿他的小说红拂夜奔来说吧。...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