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世经典之退避三舍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月的晋怀公杀死,自己即位,是为晋文公。

    公元前633年,楚国为了争霸中原,出兵攻打宋国。此时晋文公已经稳定了晋国内局势,且有能力也同样有了称霸诸侯的野心。于是在宋国的请求下,晋文公举全国之兵,以报仇为名讨伐曹、卫等楚国的附属国,楚王虽然立即分兵来救,但晋文公却早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曹、卫两个小国拿下。楚成王见晋国势强,便有退兵回国之意,无奈楚将成得臣却自恃才高,认为晋国只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并无真正的实力,于是不愿意舍下将灭之宋,向楚成王保证旦夕之日灭掉宋国再撤兵不迟。

    其实晋文公出兵也不单单只是为了救将灭亡之宋国,他还有更大的野心,那就是借此机会称霸诸侯。而此时晋文公称霸诸侯的最大障碍就是强大的楚国,若不将楚国击败,其他小诸侯国是不敢背楚而事晋的。于是晋楚之间不可避免地将要发生一场争霸之战。虽然如此,晋文公还是不想毁掉自己讲信誉的假面目,利用成得臣目中无人的弱点,将其激怒,最终放弃围攻即将攻陷的宋国转而向晋文公挑战。

    听说成得臣率大军向自己开来,晋文公便向手下的谋臣寻计。先轸便向晋文公献上了示弱骄敌之计:让晋文公先退兵九十里,这样做一来可以兑现文公当年“退避三舍”之诺,二来可以麻痹楚军的斗志。如果成得臣识趣退兵,两国各无损害,宋国之围已解,也算部分达到了晋国出兵的目的,如果楚军认为我们害怕而退,追击而来,则其兵必骄,骄兵必败,若借此大败楚军,则晋国霸业可成!晋文公听从了先轸的计策,命大军退兵九十里至城濮下寨。

    见晋侯退兵,谋士便向成得臣建议:“晋国以君避臣,虽然我们没有得胜,但却也算是赚足了面子,此时退兵回国一样算是凯旋而归。否则追晋兵败,咱们怕是在楚王面前无法交待呀!”成得臣一听气就不打一处来:“我王正欲称霸中原,重耳这小子就是那个最大的障碍。流亡楚国之时,重耳不过就是咱们砧板上的一块肉,那时他便不思报恩,却想着与我交战,我早就想将他解决了!今天他看到我大军压境早已吓破了胆而抱头鼠窜,我怎么能放过击败晋军助我王称霸中原的大好时机呢?”于是不听劝阻,起兵追击晋军至城濮,于是双方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晋楚城濮之战。战争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晋文公大败楚将成得臣于城濮,得臣因不听楚王及谋臣小心与晋军交战的劝说,没有得到楚成王的谅解而自杀身死,晋文公重耳也因此战而奠定了晋国的霸主伟业!

    这个退避三舍的故事今天讲来很多人都是从晋文公重耳守信的角度出发,说晋文公不惜丧失军事优势为代价,只为履行当年的一个诺言,这充分显示出大丈夫一诺千金的本性。但仔细想想,虽然晋文公退避三舍的做法的确不失言必行的君子风度,但实际上晋文公此举我想更多的还是从战术的角度考虑的。因为当时晋楚交锋之时,晋军还没有必胜的把握,不但如此,甚至在实力上应该略逊于楚军,如果正面交锋,楚军的胜面要大一些。而晋文公退避三舍的举动,一方面充分展示了其君子的一面,更主要的还是利用这个举动麻痹了楚将成得臣,使其觉得晋文公惧怕自己而产生骄敌情绪。一般来说临阵骄傲乃兵家大忌,楚将得臣没有洞察晋文公此举的深意,真就着了晋文公的道,最终兵败自杀,这也是性格使然呀。

    同样是以仁、信为名,人家重耳是名利双收,而那个宋襄公却只能贻笑大方,不是造物弄人,实在是做人的差距太大了!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