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年轻人是垮掉的一代。

    精神和物质是兄弟,但常常打架。这阵子打得很狠,所以似乎要分道扬镳。

    城市的孩子的童年绝对没有农村孩子的童年过丰富精彩。城市的孩子的精彩在游戏厅在花费很多钱匆匆走过却从来没看懂的博物馆在物欲横飞的世界里在车水马龙的喧哗中在屏幕上在宠爱中,他们不知道锄头的重量不知道原野的美好不知道西瓜是否长在树上

    这是现象,不值得我去费笔墨讨论和批判。况且在时尚中似乎少有人可以抗拒,所以也没必要把研究停留在这事上。我想的是背后隐藏的某些东西,是这一现象的发动机。

    教育问题。

    家庭的教育受计划生育影响变质。唯一,所以宠爱。

    家庭的教育也在剧烈的竞争中松弛。繁忙,所以放纵。

    学校教育问题。

    至今升学率依旧是教学的一个指标,虽然政策上早已将它批得鲜血淋漓。评判一所学校的好坏标准,升学率!评判一个老师是否为好老师的标准,升学率!评判一个学生是否是好学生,看他是否上了好学校!这些形成恶性循环,岂是一朝一夕可更改。

    为了升学,高中生自然终日潜没于书海题库,那种生活是酸苦的充实;而等待上了大学,巨大的改变让他们茫然困惑,整天惶惶无所事事,那种生活是安逸的空虚。为了升学,高中的老师班主任本的“严师出高徒”的理念,对学生从学习到生活都进行严格的约束管教。上了大学据说要学着接触社会,适应社会,所以我们几乎失却了一切外来的的监管,远走他乡,迷惘叠加,寂寞孤寂不断生衍,于是急切寻求一种精神抚慰的欲望产生。找一个借口掩饰伤口。就像在不知尽头的荒漠上,搬来一块石头堵死自己的路反而能使自己静下心来,不再彷徨。

    严肃监管是一个极端,自由放纵是另一个极端。而高中到大学是上跳跃这两个极端的过程。直接从象牙塔上跳下来,似乎我们从心理上无法适应。

    专家喜欢给每个现象取个名称。所以我就斗胆暂时披着专家的衣裳称它为:“教育的断层”专家会给每个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可惜我始终不会是专家,所以我的方案只有一个:放下升学率这一指标。在象牙塔与社会的连接上设置过渡路径。比如严加管教政策在高中后逐渐消灭。或者其他方法,抛给专家去研究。我没有必要为此头疼,而且即使头疼了也无能为力。

    教育问题衍生的就业问题甚至择偶问题。学历是个门槛。

    大学扩招了,本科生贬值,标准升级为研究生博士。

    数学问题。上了大学,我已经作好遗忘的准备。

    英语问题和汉语问题。英语现在真不该称为外语,开始学汉语时就有它,到了大学没有了汉语还是有它,除了大学数字多于汉字了,英语依旧站在枝头摇曳独舞。英语普及,很好。但大学生写的千字作文错别字大半把,这样的情况和呛人。

    学校社团问题。很多学校有很多社团有很多同学参加,一派繁荣详和的景象。背地里有很多不可告人内幕。我暂且称它为培养官架子和奴性的场所。

    一篇很废话的文章我就写出很多很多问题,仿佛我是个问题专家。但我想别人大概会称我本身为问题的集合体。所以关于“问题”的问题,就此扯淡!

    3

    再看看帖子发出后的效应。

    效果不佳。首先是按规则办事的可称为守规矩的良民的斑竹们反应消极:其中大半部分悄无声息地将我的帖子删掉,并且偷偷把我列入黑名单,从此我再也不能在那里发贴。可见革命家说“革命是必须付出代价的”真是真到不能假的真理。——这话是废了两遍的废话因为革命家那话说白了就和说“吃饭必须开口”一样;有些斑竹很能处事,跟帖说:此贴不合,保留一天后删除。于是我才知道为何我会升级为黑名单里的成员:还有一些比较开明的斑竹跟贴说:这样的帖子不适合在发这里,所以保留三天,三天后删除。望理解。我感动得抹了不少鼻涕。

    斑竹没有没有错。那叫尽职,叫按规矩办事。叫刚正不阿贴面无私。好比法官眼中只有事实和法律——好的法官。

    但这件事上我必须窥出点什么来。

    首先,我的脑里出现一个住在框框里的人,接着又泛出电影中的机器人形象。之后我想起一个庸俗的故事:甲说我们为什么每天要走这条路。乙说别人都这么走,妈妈也让我这么走,不管有任何理由我都必须走。否则就是不听话。甲独自走新的路。后来甲说,往这边走是更近更平坦的大道。

    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可很多人脑袋里没安装刹车也没有方向盘,所以只会一股脑往前冲。规则这么定的,上级这么说的,我的任务就是依照它们办事。任何改变都是背叛。假设哪天,没有了规则,没有了领导的吩咐,没有了长久以来依赖着的指引,惯性兴许会让他们惶恐不安不知所措,生活失去方向。

    生活在一个框架里生活会变得很累,很枯燥乏味。处处是羁绊,时时要谨慎。我想,就算一定要有那个框架,至少我可以站在框架上散步,而不是伫立在框架上的某一点终日想着我是否出圈。

    生活不是也不能够能无全自由放纵,但我要不断追求自由不羁。

    结果同样是删除帖子,但过程不同,效果也各异。有的让我纳闷,有的可以让我心服口服。

    有些说话时头总是一直保持45度仰望天空,哪怕他可能因此脖子抽筋,或者那时天空里恰好是乌烟瘴气,我掌权故我理直气壮地傲。说话则装得好象他已烦闷了几钱年或者累得奄奄一息,所以让鼻子代劳说话。指头则边成一支枪,对方就是敌人,所以枪指着敌人的脑门。

    沉默者积攒了足够的愤怒就会如同山崩地裂般爆发。一发不可收拾。

    我用蹩脚的英语和外交说类似的事情。他说他们一般会积极支持这样的事情,甚至会主动去帮忙,以为对方找到女友为荣。同时他附带一句:中国人似乎太拘泥于规则,用中国话说就是形式主义,本本主义。

    这就是文化差异。

    而我们的文化有精华必然也有糟粕。

    我们没有闻到来自古老的腐蚀味。

    再看读者跟贴的内容。有些是放下文学爱好者的身份——或者说是面具,对我破口大骂。我也喜欢骂人,但我的骂绝对不会这么肤浅,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有些也跟贴,但却是评论我上面“题”这显然文不对题,因为我要求的是应征者跟贴;有一小部分真的自称是应征,可惜在这一小部分中的一大部分是很会玩的男生,还有些是换上女生网名的男生。男男女女不男不女,搞的我晕头转向。。(当今很多爱情源于寂寞。爱情只不过是掩饰孤寂的纱布,只不过是转移寂寞的道具。这是爱情随时代进步的可悲。)

    其中有个跟的贴让我跌破眼睛:本想来这里淘宝,借你的马子用用,作为后备资源的。进来才发现没人愿意跟你啦。你的人缘真差,我气得奶子发痛。

    后来在比较小的网站,发现有几个真诚的“应征者”我问原因时,她们说:因为我寂寞!

    寂寞。爱情。

    谈了半天又回到原来的话题上了。

    弗骆一德一谈起问题就向开火车,很顺畅,谈的面积也很广阔,但整体上看却主题集中,不脱轨。

    再看看自己:讨论的话题散了,却无法整体整合,也不能很顺畅,开了半天的车原来返回原地。

    自愧还没有资格学习模仿。

    所以再次扯淡。回去思考该如何面对接下来的漫骂。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