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陈情表李密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span class="headline-content">原文

    </span>

    臣密言:臣以险衅(xin),夙(su)遭闵(min)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xing)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min)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shào)多疾病,九岁不行(xing),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xiǎn)兄弟;门衰祚(zuo)薄,晚有儿息。外无期(ji)功强(qiǎng)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tong)。茕茕(qiong)孑(jie第二声)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阴g)疾病,常在床蓐(ru);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dai第四声,通“待”等到)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kui)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xiǎn)马。猥(wěi)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bu)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du);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jin)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huàn)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zhuo),宠命优渥(wo),岂敢盘桓(huán),有所希冀(ji)!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gēng)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诱)四,祖母今年九十有(诱)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jin)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shēng)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h2 class="headline-1 bk-sidecatalog-title" align="left"><span class="headline-content">注释</span></h2>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以:因

    险衅(xiǎnxin):凶险祸患(这里指命运不好)。 险,艰难,坎坷;衅,灾祸

    夙:早时, 这里指年幼的时候

    闵:通“悯”指可忧患的事(多指疾病死丧)

    凶:不幸,指丧父

    慈父见背

    见背:背离我,离我而去。这是死的委婉说法。指弃我而死去。见,由被动句发展而来,但这里已不再用作被动,类似结构为见谅,译为&quot;我&quot;的意思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行年:经历的年岁

    母志:母亲守节之志。这是母亲改嫁的委婉说法

    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悯:怜悯

    躬亲:亲身

    至于成立

    至于:直到。至:达到;于:介词,引出对象

    成立: 成人自立

    终鲜兄弟

    终:又;

    鲜:少,这里指“无”的意思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门衰祚薄:家门衰微,福分浅薄;祚:zuo,福分

    儿息:同子息、生子;息:亲生子女。又如:息子(亲生儿子);息女(亲生女儿);息男(亲生儿子)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服丧九月为大功,服丧五月为小功。这都指关系比较近的亲属

    强近:勉强算是接近的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吊:安慰

    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废:停止服侍

    离:离开

    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婴:被缠绕;

    蓐:通“褥”坐卧时铺在床椅上面的垫子,草席子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逮:及,到

    奉:承奉

    圣朝:指当时的晋朝

    沐浴清化:恭维之辞,指蒙受当朝的清平教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察:考察和推举

    孝廉:孝顺,品性纯洁;这里非指古时“孝廉”科职

    举:推举

    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这里是优秀人才的意思,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拜臣郎中

    拜:授予官职

    郎中:尚书省的属官

    寻蒙国恩,除臣冼马

    寻:不久

    除:拜官受职

    冼马:太子的属官,掌管图书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猥:鄙,谦词

    微贱:卑微低贱

    当:担任

    东宫:太子居处,借指太子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切峻:急切而严厉

    逋慢:逃避,怠慢

    急于星火

    于:比

    刘病日笃

    笃:病重,沉重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苟:姑且

    告诉:报告申诉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伏惟:表示恭维地伏在地上去思忖、心想、认识,是古时下对上陈述己见时的谦敬之辞。

    故老:年老而德高的旧臣

    矜育:怜悯养育。

    且臣少仕伪朝 伪朝:蔑称,指被灭亡蜀朝承认的前朝政府

    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历职:连续任职

    郎署:尚书郎的官衙

    宦达:官场上发展。宦,做官;达,显贵

    不矜:不看重。矜,夸耀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拔擢(zhuo):提拔

    宠命:恩宠任命 优渥(wo):恩惠优厚

    盘桓:徘徊不前的样子,指拖延不就职

    希冀:指非分的乞求

    日薄西山

    日薄西山:太阳接近西山,喻人的寿命即将终了。薄,迫近

    人命危浅

    危浅:指生命垂危。浅:不长

    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更(gēng)相:相继,相互

    是以:这是因为

    区区: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古今异义);另一说指“我”自称的谦词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乌鸟私情:乌鸦反哺之情,比喻对长辈的孝养之情

    终养:养老至终

    臣之辛苦

    辛苦:辛酸苦楚(古今异义)

    二州牧伯

    二州:指梁州(在今陕西省汉中地区)、益州(在今四川省)

    牧:古代称州的长管;伯:长

    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皇天后土:文中指天地神明

    鉴:明察

    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以保卒余年

    矜悯:怜悯

    听:准许

    庶:庶几,或许,表示希望或推测

    保:安;卒:终

    死当结草

    结草:典故,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1]。见成语“结草衔环”说春秋时,晋大夫魏武子有爱妾,武子病时,

    嘱咐 其子魏夥说,自己死后,令妾改嫁。到了病危时,又说令妾殉葬。武子死后,魏夥把父妾嫁

    出,说是 遵守父亲神志清醒时的遗命。传说后来魏夥和秦将杜回作战,看见一老人结草绊倒了杜

    回,夜间魏夥梦见老人说是魏武子妾的父亲,帮助他,是为了报答不令女儿殉葬的恩德。现在表

    示死后也会像结草老人一样来报答恩情。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不胜:禁不住。胜(shēng),承受,承担。

    犬马恐怖之情:这是臣子谦卑的话,用犬马自比

    闻:使动用法,使知道。与上文“具以表闻”的“闻”用法相同。

    <h2 class='headline-1 bk-sidecatalog-title' align='left'><span class='headline-content'>译文</span></h2>

    臣子李密陈言:我因命运不好,小时候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父逼母亲改嫁。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还不会行走。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没什么兄弟,门庭衰微而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而离开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任太守逵,考察后推举臣下为孝廉,后任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优秀人才。臣下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太子洗马。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逃避命令,有意拖延,态度傲慢。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赴京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

    我俯伏思量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就没有今天的样子;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的内心不愿废止奉养,远离祖母。

    臣下我现在的年龄四十四岁了,祖母现在的年龄九十六岁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被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诚心,请允许我完成臣下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h2 class='headline-1 bk-sidecatalog-title' align='left'><span class='headline-content'>作者仕途</span></h2>

    李密,一名虔,字令伯(224—287年),西晋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晋初散文家。曾仕蜀汉,蜀亡后,晋武帝征他为太子洗(xiǎn)马时,他写了这篇表。

    李密的祖父李光,曾任朱提太守。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六个月就死了父亲,四岁时舅父又强迫母亲何氏改嫁。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李密以孝敬祖母而闻名。据晋书。李密传说: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基右。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然后进献。李密幼时体弱多病,甚好学,师事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氏传,以文学见长。年轻时,曾任蜀汉尚书郎。魏灭蜀后,征西将军邓艾敬慕他的才能,请他担任主簿。李密以奉养年迈祖母为由,谢绝了邓艾的聘请。泰始三年(267年)晋武帝立太子,慕李密之名,下诏征密为太子洗(xiǎn)马(官名,太子的老师)。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这时,李密的祖母已九十六岁,年老多病。于是他向晋武帝上表,陈述家里情况,说明自己无法应诏的原因。这就是著名的陈情事表,或称陈情表。

    陈情表辞语恳切,委婉动人。表到朝廷,晋武帝看了,为李密对祖母刘氏的一片孝心所感动,赞叹李密“不空有名也”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嘉奖他孝敬长辈的诚心,赏赐奴婢二人,并指令所在郡县,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陈情表以侍亲孝顺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影响深远。文中的一些词句如“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等,直至今天人们还经常引用。

    李密在祖母去世服期满后出仕。在任温县(今河南温县)令时,政令严明,政绩显著,刚正见称。过去,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苛求供给,当地人民以此为患。李密到任后,中山诸王进过境仍苛求如故。李密以理力争,使诸王过境不敢苛求,为百姓办了件好事。

    李密本望到朝廷任职,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由于朝中无人推荐,最后只做了汉中太守,一年后因作诗抱怨得罪晋武帝,被罢官归田。后病卒,终年六十四岁。

    <h2 class='headline-1 bk-sidecatalog-title' align='left'><span class='headline-content'>写作背景</span></h2>

    陈情表,选自文选卷三七。原提作“陈情事衷”

    西晋人李密所著,是他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章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畅达。该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

    三国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亡国之臣。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元帝,史称“晋武帝”泰始三年(267年),朝廷采取怀柔政策,极力笼络蜀汉旧臣,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时年44岁,以晋朝“以孝治天下”为口实,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上陈情表以明志,要求暂缓赴任,上表恳辞。

    李密早有孝名,据晋书本传记载,李密奉事祖母刘氏“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武帝览表,赞叹说:“密不空有名也”感动之际,因赐奴婢二人,并令郡县供应其祖母膳食,密遂得以终养。

    南宋文学家赵与时在其著作宾退录中曾引用安子顺的言论:“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青城山隐士安子顺世通云。此三文遂被并称为抒情佳篇而传诵于世。

    <h3 class='headline-2 bk-sidecatalog-title' align='left'><span class='headline-content'>赏析之一(黄岳洲)</span></h3>

    第一段,作者陈述家庭的特殊不幸和作者与祖母更相为命,以使武帝化严为慈,化对立态度的逞威为同一立场的体恤。“臣密言”是奏表开头的一般格式。“臣以险衅,夙遭闵凶”是第一段的综述,又是全文陈述苦情的总冒。“险”不同于今天的“危险”义,说文:“险,阻难也。”贾逵国语注:“衅,兆也。”“险衅”险恶的兆头。“闵”病困,凶丧。“险衅”“闵凶”这两个词儿含义程度很重,很快就把读者导入惨苦的境域。什么“险衅”?什么“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小孩儿出世主要依靠父母抚养,竟然“慈父见背”是一大不幸。文子:“慈父之爱子,非求报。”可见父慈于子是人之本性。作者不用第一人称“臣”而用第三人称“孩”旨在客观陈述苦情以使武帝动心。父亲死了,固然痛苦,如果还有慈爱的母亲一道过着孤儿寡母的生活,那还只是比较艰苦而已,竟然又“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是又一个大不幸!晋书李密传:“父早亡,母何氏改醮。”四岁的孩子,既经失怙,又已失恃,宛然一只被猎人击毙父母的没有羽翎的乌鸟,其寒伧、蒙昧、本能地求居觅食而又不可得的苦状可以想像得之。毛诗序:“卫世子蚤死,其妻守义,父母欲夺而嫁之。”“舅夺母志”典出于此,但这是托词(因为封建社会里人们把妇女在亡夫以后的改嫁视为丑事),也是作者对母亲宽解的一种孝行。从心理的通常情况看,似乎长者特别喜欢第三代,似乎祖父祖母喜欢孙子胜过儿、媳喜欢子女;如果这种判断不误,那么,祖母刘氏对作者的特别喜欢是很自然的,再加上作者是一个失怙失恃的孩子,当然特别喜欢又加上特别同情了,这样“悯臣孤弱”的“悯”其含义之深、程度之重可以贴切体会,祖母当然“躬亲抚养”了。晋书李密传:“密时年数岁,感挛弥至,之情,遂以成疾。”“九岁不行”也许是软骨病之类。如果孩子身体健康,祖母操心费力可能少些,现在竟是“九岁不行”特异的体弱是又一种大不幸,是祖母格外操心费力的又一个因素。以上一句写“弱”以下集中写“孤”尽管有三种大不幸,如果家里人丁较多、外面亲戚不少,那还可以有若干圆通的余地,现在是“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孤”得够痛苦了,够奇特了,够长久了:一,从作者的父辈看,没有叔叔又没有伯伯。二,从作者的平辈看,没有哥哥又没有弟弟。诗经郑风扬之水:“终鲜兄弟,维予与女(汝)。”郑玄笺:“鲜,寡也。”作者借用诗经一句,但“鲜”并不作“少”讲而作“无”讲,是在特殊的语言环境下跟“既无叔伯”的“无”避免重复的一种特殊词义。从外亲看,既没有为祖母、兄弟、妻子等穿孝服的亲眷,也没有为曾祖父母、伯叔祖父母穿孝服的家族,也没有为堂兄弟、为未出嫁的堂姊妹穿孝服的同姓,单枝独芽寡人一个。从经济看,门庭衰败,连个使唤的童仆也没有。最后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来简括、有力、形象地刻画作者幼年时经历的那种寂寞、清贫、孤独、悲怆、冷酷、凄厉无告、遭人白眼的惨境。封建社会的世俗观念跟今天不同,今天男女平等又以独生(无分男女)为正为荣,封建社会重男轻女又提倡多子(男子),作者这个“九岁不行”又是“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又是缺亲无故,又没有童仆的清贫之家的几世单传的孤根弱苗的成长,饱蘸着祖母刘氏多少关顾之爱,倾注了祖母刘氏多少矜悯之情,耗费了祖母刘氏多少操劳之力!不妨说,祖母虔诚不渝地把自己全部的智慧、热血、精力乃至生命都放在抚养作者上面,读者怎不被浸透在一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氛围之中而对作者产生深切的同情呢?如果祖母刘氏身心康泰,操作便利,那还可以有些周旋。大不幸又一次在必然中发生了,──祖母刘氏经受不了许多家庭变故的摧残,经受不了许多社会人心的冷遇,经受不了许多对孤弱孙儿的哀悯和担心,喂养和抱持,事必躬亲,因而“夙”婴疾病“常”在床褥,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祖母所唯一依靠的是一根弱苗而已“臣侍汤药,未尝废离”概括而又具体地写出了作者对祖母的孝谨备至。晋书李密传:“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可见作者对祖母感情的深切、侍奉的殷勤和依附的紧密。从“而刘”到“废离”不过寥寥几句,却勾勒出陈情不仕的一个很重要的画面。以下论列紧紧把这几句当作唯一的事实根据。

    第二段历叙朝廷多次征召,优礼有加,都由于“刘病日笃”而有着“报国恩”和“徇私情”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作者旨在消除晋武帝的疑虑,为下文请求“终养”埋下伏线。“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其中有对晋武帝的最高颂词;更有对作者深受其恩的最大感激“沐浴”一词隐喻作者犹如禾苗蒙受雨露滋润因而茁壮成长。武帝担心作者以事奉祖母为借口,实在是对新朝持反对或观望的态度,作者更担心如果措词失当会引起武帝疑虑将有杀身之虞。“奉圣朝”臣仆称君之词“沐浴清化”臣仆无比感激新朝的话,称呼和感激都能使晋武帝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个宠臣对君主说话,因而心弦为之一弛。“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又作为一个过渡引导到“陈情”上来,以下具体地陈述“沐浴清化”的事实:一是太守推举作者为“孝廉”这是褒德;二是刺史荐拔作者为“秀才”这是称才,但是“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辞不赴命”乍一看来并非“沐浴清化”其实是最好的“沐浴清化”因为晋朝的地方官吏不但承认并且大力表彰了作者的孝顺和与事有原则和有才干,而且体谅了作者的惨苦处境,通情达理,言到行成。由于是地方官吏,又由于是以前的事,只用“供养无主,辞不赴命”简单交代一下就行了。“沐浴清化”的更重要的事实是“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武帝“特下”诏书,而且要作者做特别亲信的宫廷侍卫之长;不久又授予辅佐太子的官职。面对最高统治者一再提拔,作为降臣的李密越发不能简单从事了,于是“具以表闻”在武帝看来,李密对这种厚爱竟然“辞不就职”难免身在曹营心在汉。但是作者巧妙地写道:“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作者主动说出武帝心中想要说的,而且是这样委婉,这样诚恳,武帝当然会心平气和了。但这话毕竟是作者所说,从以前的情况看,并没有获得武帝的谅解,而是遭到强迫手段:“诏书切峻,责臣逋慢。”“切”“峻”“责”“逋”“慢”都准确鲜明地刻画了武帝当时的恼怒情态。郡县风驰电掣地执行王命,是“逼迫”是“催”臣上道,州司具体贯彻王命,是“临门”是“急于星火”先后六个四字句,非常精练形象地描绘了一幅雷厉风行无可阻遏的催命图,这与上文所写“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成为鲜明的对照。“臣欲奉诏奔驰”的“奔驰”用得绝妙,它有力地显示了作者非常急切地希望立刻赴京为皇家奔走效劳的焦急心情“刘病日笃”的“日”字又准确地显示了苦情日深而且是为时不久,它跟下文“苟循私情”的“苟(姑且)”相得益彰。作者巧妙地应用了二难推理:“欲奉命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循私情,则告诉不许”二难推理是假言推理和选言推理联合起来的推理,它的前提既然有两个,结论就是或此或彼,因此说“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这个结论含蕴精警,表面看来它有对武帝的忠敬之心,又有对祖母的孝顺之情,使武帝意识到作者的真情实感一一出自肺腑,句句有理,处处合情,部分地消除了对作者的某些疑虑。其实呢,辩证地看,这里的根本观点是“先徇私情,后报国恩”如果是先直截了当地提出“愿乞终养”很可能激怒武帝遂致罹难,这里形式上提出两难,正是作者与事为文的高超所在。怎样进一步说服武帝呢?作者留下了一个悬念,而把读者引向下面的关键的即是高潮的一段。

    第三段提出晋朝“以孝治天下”这个治国纲领,陈述作者特别孤苦的处境和作者的从政历史、人生态度以及政治思想,以便进一步打消晋武帝的疑虑。韩非子说难:“凡说之务,在知饰所说之所矜,有欲矜以智能,则为之举异事之同类者,多为之地。”作者紧扣治国纲领大做文章,使武帝感到“大意无所拂悟,辞言无所系縻”(见说难)。圣朝“以孝治天下”并且做到“凡在故老,犹蒙矜育”是热切称颂朝廷褒扬孝行态度坚决、措置得当,却更是为“愿乞终养”设置根据。于是说出了“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副词“特”和两个形容词“尤”“甚”集中有力地写出了作者的情况是异乎寻常的特殊,那就越发应当而且必须“蒙矜育”了。如果是粗心的作者,行文至此,也许可以认为提出“愿乞终养”了,那仍然要把事情弄坏,因为“以孝治天下”是讲法“凡在故老”是说理,都还只是一般的论辩艺术,都还没能进一步打开武帝的心扉。聪明而又耐心的作者忽然宕开一笔,索性刺刀见红,把情节推向高潮!他勇敢坦率而又十分机警地把自己的历史问题、人生态度以及从政思想来一个彻底交代,全盘亮相:“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少”“仕”“历”职说明了仕臣之久,供职之勤,但它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尽忠守节于西蜀,而是为了“图宦达”既然“图宦达”就说不上“矜名节”就较多地打消了武帝的疑虑。另一方面,武帝的措施又使作者这个“至微至陋”的“亡国贱俘”深感“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完全应当“士为知己者死”怎么可能徘徊犹豫、另有所图呢?这又进一步打消了武帝的一些疑虑。在武帝看来,皇君至高无上,降臣至卑无下,动不动就可以非常方便地施以高压。作者看准了这种心理状态,尽量把自己压低,把国恩抬高:“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一个“贱”字,仍旧感到不足,再加上一个“微”字和一个“陋”字,而且是“至微至陋”与此同时,国恩深重是“过”蒙拔擢,是“宠”命“优”“渥”(“优”“渥”同义),前朝降臣恩荣加身,必然要欣慰,惶恐,感奋无已,效忠不二,这正是武帝所急切希望的。接着用反诘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只能是增强陈情语气而不会激怒武帝,降臣对新主竟能如此措词这是少见。也不是守节蜀汉,也不是拒官新朝,那是为什么呢?唯一的原因除了前文所说,作者勾勒了又一幅惨苦图,亦即祖母刘氏的病笃图:“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这个隐喻形象地表白了祖母大限临头,而且是很快地临头,作者只是竭力捕捉一刹那的时机,完足一刹那的义务,享受一刹那的幸福而已,这已为下文“报刘之日短也”张本。文章至此,完全可以提出“愿乞终养”了,但聪明而又极其细心的作者还怕武帝认为以一般的孝敬长上为借口实在为的消极抗拒皇命,作者又一次综述了自己跟祖母血肉相连不可或离的紧密关系“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是一种意思,一种说法;“母、孙二人,更相为命”还是这种意思,但是另一种说法,强调中具有错综变化,又自然地得出了“区区不能废远”的结论。“区区”拳拳,一片真情,也就是“不能废远”用“区区”又用“不能废远”也是强调中具有错综变化。以上两句出自肺腑,动人神魄,从悉心说服武帝体恤下情看“区区不能废远”明确表示不能分离,比上文“臣之进退,实为狼狈”的两可之说前进了一步。

    第四段明确提出“愿乞终养”表示要先尽孝后尽忠,以期感动武帝达到陈情目的。

    尽管作者从法从理从情写得娓娓动人,但他仍然清醒地、审慎地料到武帝不能满足于“区区不能废远”的说法,还会采取一些相应的高压手段。作者又清醒地、审慎地估计到尽管上文已经有种种刘氏大限不远的表白,但武帝还会认为“徇私情”跟“报国恩”的抵触,作者仍旧不能提出“愿乞终养”的请求,本段开头就亮出具体的时限说:“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四十四岁,是中年人,风华正茂,报国多日;九十六岁,古来稀有,风烛瓦霜,瞬息可灭,很自然地得出“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的结论,这结论清楚地陈述“报国恩”跟“徇私情”只有为时极短的矛盾,稍稍从长远着眼就根本没有矛盾,也是合情合理地提出解决尽忠跟尽孝暂时发生矛盾的措施的有力依据。从武帝设想,可以把成全李密作为“以孝治天下”的一个范例,更可以达到李密出仕新朝的目的,冠冕堂皇,惠而不费,何乐而不为?!老练深沉的作者这才水到渠成地提出了“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请求。“乌鸟私情”是比喻也是比拟,它是“愿乞终养”的根据,又回溯到这是动物本性所在,治天下的本性所在,完全符合“以孝治天下”的纲领;又是恳切、谦抑的天真流露,这种措词委婉得体,曲折有致,连铁石人也得回心转意,武帝当然不能拒绝。尔雅释诂:“愿,欲也。”它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愿意”应作“很希望”讲,表示愿欲之深。用了“愿”又用“乞”同义的语词反复表示分外强烈。精妙的是,作者明确提出请求以后,还害怕武帝不相信他所说的“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为了印证所说句句属实,了无欺诈,再作出了以下印证:“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所见”“明知”“共鉴”异词同义,有力地显示了作者的辛苦如日之光,如火之煌。当然,印证的作用远不在于使武帝深信其事,更可以使武帝感到,即使不从作者的处境考虑,而从“以孝治天下”这个手段出发,成全了作者为时短暂的请求,可以收民心,可以服官吏,又可以动神灵,更可以慰作者,一举四得,何乐而不为?!奇妙的是,作者还觉得意犹未遂,言犹未尽,情犹未达,理犹未顺,再一次请求“矜悯愚诚,听臣微志”以便刘氏意外地免除不幸,以便自己意外地获得成功。“愚诚”“微志”“侥幸”“保卒”一连串的词语,表示作者以最谦恭、最虔诚的口吻含泪哀求,催促武帝彻底动情。更妙的是,为了再一次使武帝放心,作者最后提出“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保证,这比“尽节于陛下之日长”又大大进了几步:活着不惜人头落地,死了也要结草衔环。尽管实质是为了作者对祖母的高谊隆情,但作者对武帝的极其忠爱、无比尊崇、十分殷勤的心情溢于言表,使武帝越发深信作者陈情的诚挚和急切。最后又以一个降臣的口吻概括地表达了格外恭谨的想法:是“犬马”是“怖惧”更是“不胜”宛然适合一个新朝君主所希望听到的降臣的朴实、真切而能扣人心弦、令人怜悯的语言,怎不使武帝叹为观止、霁怒为怜、予以怀柔呢?!晋书李密传:“武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华阳国志:“嘉其诚,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晋书李密传:“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可见李密是情真意切。(节选自中华文学鉴赏宝库,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h3 class='headline-2 bk-sidecatalog-title' align='left'><span class='headline-content'>赏析之二(李景强)</span></h3>

    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官职不详)。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