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章二十七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庙的重大事务,开始图谋应该谨慎。”没有回复。

    中允廖道南说:“太宗以下应该在雨庶各自建立特庙,有总的殿房来统率各庙,各庙不必各自建门户垣墙。

    有夹室来藏牌位,不必再建寝庙。

    只要使各位圣人各自能受尊敬,皇上亲自在太祖庙举行礼仪,其余的派亲信大臣代替祭献,如同古代诸侯助祭的礼仪。”皇帝高兴,下令会同议论。

    夏言等人说:“太庙地域有限,恐怕不能容纳,如果缩小规模,又不合古礼。

    而且假如各庙建成后,陛下遍祭众庙,不但体力不足,而且一天的时间也不够。

    古代宗伯代替君王祭献的记载,是说在一庙中,而代替君王第二次祭献。

    役听说有让大臣代替君主在一庙条祀的。

    而且古代诸侯多是同姓臣,现在陪同祭祀的主管官员,可与古代诸侯的助祭相比吗?先臣丘浚说应该间隔一天祭祀一庙,经过十四天而遍祭完。

    这大约是没有办法处置而强作此说而已。

    如果以九庙一堂,恐怕混同。

    请用木料制作帝王的黄缯车盖,如同庙宇前殿规格,按庙敷设置,又在其中设帷帐,差不多可以得到展陈专门祭奠的尊敬了。”议论结果上报,没有回复。

    嘉靖十三年,南京太庙发生火灾。

    礼部尚书湛若水请求暂且将香火一并放于南京奉先殿,重建太庙,补造列位圣君神位。

    皇帝召集尚书夏言与群臣集合讨论。

    夏言会同大学士张孚敬等人说:“一国有二庙,自汉惠帝开始。

    一神有二牌位,自齐桓公开始。

    周的三都庙,却是迁国立庙,迁离国都而保留神主牌位,不是二庙二牌位。

    子孙之身乃是祖宗的依靠,圣神的子孙既然在此亲自祭祀,那么祖宗神灵自己应当在此升降。

    今日正值专门制定庙议,全以此地为根本。

    南京原有奉先殿,早晚香火,应当合并,如平常一样供奉。

    太庙遗址应当仿照古代坛蝉的遣意,高筑墙垣,谨慎地管理开关,以示尊崇庄重之意。”皇帝听从了。

    当时皇帝想改建九庙。

    夏言乘机说:“京城宗庙,将恢复古代制度,而南京太庙突然发生火灾,大约是皇大列祖佑助启发私下帮助,不可以不顺应。”皇帝高兴,下诏春日和暖时动工。

    众臣议论在太庙南,左边是三昭庙,与文祖的世室共是四个,右面是三穆庙。

    群庙各自纵深十六丈有余,而宗庙殿寝稍高,纵横深广,与群庙相等。

    各庙的总门与太庙的立有戟的门相互并列,各庙的后墙与太庙祧庙的后墙相并。

    给制好图献上。

    皇帝以为世室还应隆高异于别庙,命令再次议论。

    夏言等人请求增大世室的前殿,比众庙高四尺多,深度、广度多一半;寝殿比众庙高二尺多,深度、广度相当。

    皇帝回复许可。

    十四年正月告谕内阁大臣:“现在打算建文祖庙为世室,那么皇考的世庙的世字应当回避。”张孚敬说:“世庙记载于明伦大典,颁布诏令于四方,不可更改。

    文祖的世室虑改为太宗庙。

    其余众庙不用宗字,用本庙号,以后依次升迁,改变牌额就可以了。”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

    二月,全部撤除旧庙改建。

    众庙各自为总的殿房,庙各自有殿有寝殿。

    太祖庙的寝殿后有祧庙,供奉远祖神位藏在那儿。

    太庙的门、殿都向南,众庙门向东向西,内门殿、寝都向南。

    十五年十二月,新庙建成,重新创建皇考庙为睿宗献皇帝庙。

    皇帝于是在速祖庙供奉安放德、懿、熙、仁四祖的神位牌,太祖的神主牌位安放于太庙,百官按照礼仪陪同祭祀。

    第二天,供奉安放太宗以下神位牌,放在众庙,命令九卿正官以及武官有爵位的重臣,都到太宗庙陪同祭祀。

    文官三品以上、武官四品以上,分别到案庙行礼。

    又选择吉日亲自捧着太祖的神位牌,文武大臣捧着七宗神位牌,供奉安置在景神殿。

    嘉靖二十年四月,太庙发生火灾,成祖、仁宗的神位牌被烧毁,在景神殿供奉安置各圣君的神位。

    派遣大臣到长陵、献陵祭告题写帝后神位,也供奉安置在景神殿。

    二十二年十月,因旧庙基地狭隘,命令测量规划形制。

    奏议上呈三次,都不回复。

    很久以后,纔命令恢复同堂异室的旧制,庙制纔定下来。

    二十四年六月,礼部尚书费案等人因太庙安置牌位,请求规定位次。

    皇帝说:“既无昭穆,也无世代位次,只排伦理顺序。

    太祖居中,左面四位依次是成、童、宪、睿,右面四位依次是仁、英、孝、武,都向南。”七月,因庙建成,百官上表庆贺,诏令天下。

    新庙仍在阙左,正殿九间,前面有两间周屋,南面有戟门。

    门左是神库,右是神厨。

    再南面是庙门,门外东南是宰牲亭,南面是神宫监,西面是庙街门。

    正殿后面是寝殿,供奉安置各位圣王的牌位,再往后是远祖庙,藏有远祖牌位,都向南。

    嘉靖二十七年,皇帝想在太庙拊祭孝烈皇后方氏,而迁祧仁宗的牌位。

    大学士严嵩、礼部尚书徐阶等人最初都认为不可以,随后不能坚持自己的主张。

    二十九年十一月迁祧仁宗牌位,于是在西面第四室拊祭孝烈皇后。

    隆庆六年八月,穆宗将柑祭太庙,敕令礼臣议论应当迁祧的庙室神位。

    礼科陆树德说:“宣塞至穆宗仅有五世。

    请求仍在太庙拊祭睿宗,而宣宗牌位不要迁走。”疏下交礼部,部里议论宣宗的世代次第还近,迁祧神位不妥当。

    就说:“古代以一世为一庙,不是以一君为一世,所以晋的太庙有十一室而只有六世,唐代的太庙有十一室而有九世。

    宋代自太祖往上追溯四祖往下到徽宗,纔定为九世十一室的制度,因太祖、太宗同为一世的缘故。

    这以后,拊祭徽宗与哲宗同一世,柑祭高宗与钦宗同一世,都没有迁桃神位。

    到光宗升入祖庙附祭,增加为儿世十二室。

    现在自宣宗到穆宗共六世,上合二祖仅有八世,按宋朝制度可以不迁祧神位,只在寝殿左右各自增加一室,那么尊祖敬宗并行不悖了。”皇帝命令按原敕令办,于是迁祧宣宗牌位。

    天启元年七月,光宗将在太庙柑祭。

    太常卿洪文衡请求不要迁祧宪宗神位,而迁睿宗。

    皇帝不听从。

    洪武元年,在太庙大合祭。

    德祖皇考、皇妣居中,向南。

    懿祖皇考、皇妣在束面第一位,面向西。

    熙祖皇考、皇妣在西面第一位,面向东。

    仁祖皇考、皇妣在束面第二位,面向西。

    七年,御史答禄与权说:“皇上即位七年,而椅祭未曾举行。

    应该参考斟酌古今,制成一代典礼。”诏令下发礼部、太常司、翰林院议论,以为:“虞、夏、商、周,宗族世代相承的系统清晰,所以柿礼可以举行。

    汉、唐以来,没有人明白始祖出自何处,当时所说的柿祭,不过是会合已经迁走的祖先牌位而祭祀,这是古代的宗庙大合祭,不是柿祭。

    宋神宗曾经说:‘柿祭,是仔细审察祖宗出自于何处。

    ’所以不知道祖先出自何处,柿礼便不可以举行。

    现在国家追尊四庙,而始祖出自何处没有考定,所以柿祭难以立即举行。”太祖赞成这种建议。

    弘治元年,规定每年年终在正殿左供奉远祖懿祖神座,居于熙祖之上,举行大合祭礼。

    塞靖十年,世宗以柿袷之义询问大学士张璁,命令与夏言商议。

    夏言撰写柿义一篇献上.大意说:“自从漠代以来,宗族、氏族的世系难以考察,想象虞夏大祭黄帝,商周大祭帝誉,不能全部相合。

    谨阐明古代典制,选取酌用先世儒者精深微妙的议论,应当设立虚位来祭祀。”皇帝非常赞同。

    恰逢中允廖道南说朱氏是颛项的后裔,请求以太祖实录为根据,椅祭颛项。

    于是下诏礼部以夏言、廖道南两人的奏疏,会同官员详细议论。

    众臣都说:“称立虚位的作法,模糊不清,毫无根据,推尊颛项,时代遥远难以考查。

    庙制既然定下高皇帝的始祖地位,应当柿祭德祖为正。”皇帝心意主张立虚位,命令再次议论。

    而夏言又上疏议论柿祭德祖有四点可疑,而且说现在规定太祖为太庙中的始祖,不是帝王建始祖庙的始祖。

    皇帝一并下发奏章。

    众大臣就请求设立虚位,来椅祭皇初祖,面向南,奉祭太祖配享,面向西。

    礼臣就说,大合祭既然每年举行,大柿祭便请求三年举行一次,差不多疏密程度适宜。

    皇帝亲自作文祭告皇祖,定于丙年、辛年举行一次,敕令礼部准备礼仪择日举行。

    四月,礼部上呈大柿祭礼仪节。

    祭期前祭告太庙,斋戒三天,如同时享仪式,准备香帛、牺牲和甜酒。

    锦衣卫设仪仗卫队,太常卿在太庙正殿捧持皇初祖神牌、太祖神位牌,安放设置如同图仪。

    到这一天行礼,如同大祀圜丘的祭仪。

    到提议祧迁德祖,罢除年终的祭祀,在冬季中旬举行大合祭礼。

    太常寺在太庙正中设德祖神位,面向南。

    懿祖以下,依次向东向西。

    嘉靖十五年,又制定庙飨制度。

    立春是特享,各自在殿中拿出牌位。

    立夏、立秋、立冬拿出太祖、成祖七代的牌位,在太祖殿祭祀,是每季的合祭。

    冬季的最后一月的中旬,卜择日期拿出四祖和太祖、成祖七宗的神位牌,在太祖殿祭祀,是大合祭。

    祭祀完毕,将牌位各自放回寝殿。

    十七年,制定大合祭的祝祷文,九庙帝后的谧号全部写上,每季节的合祭只书写某祖、某宗某皇帝。

    重新制定冬季最后一月大合祭的日子,供奉德、懿、熙、仁以及太祖在另一室,都向南,成祖向西北上,仁宗以下七代束西相向。

    行三献礼、乐为六奏、舞为八佾。

    皇帝祭献德祖皇帝以及皇后,大臣十二人分别祭献众皇帝,内阁大臣十二人分别祭献众皇后。

    二十年十一月,礼官议论,年终举行大合祭礼,应当陈放祧庙的牌位,而景神殿狭小,请求暂且在后寝祭祀四祖,用连接的几案,陈放篷豆,以便行礼时进退。

    下诏许可。

    二十二年,制定太庙四晴祭享、大合祭,罢除拿出牌位、上香、奠献等礼仪,到祭期捧着衣冠拿出再放入,太常以及神宫监官吏奉命执行。

    二十四年,罢除在冬季最后一月中旬举行大合祭,一并罢除祭告祖先的典礼。

    仍然在年终那天举行大合祭礼,礼仪与每季节的合祭相同。

    二十八年,又恢复告祭礼仪。

    穆宗即位,礼部因为刚去世的皇帝丧服未除,请求遵循弘治十八年的先例,年终大合祭与正月的季节合祭这两次祭礼,都派官员代行。

    陈设乐器而不演奏,皇帝到灵堂祭祀,陪从祭祀的官员也在二十七天以内,应命令暂免。

    皇帝听从其议。

    洪武元年,制定宗庙祭礼。

    每年各季首月以及年终,共祭祀五次。

    学士陶安等人说:“古代四时祭祀,三祭都在祖庙合起来祭祀,只有春祭在各庙举行。

    自从汉代以来,太庙都同堂不同室,那磨四时都合于一处祭祀。

    现在应仿照近代制度,在第一庙合起来祭祀,差不多适合中正之礼,不必繁琐。”太祖命令正月在各庙单独祭祀,四月、七月以及十月、年终就在德祖庙大合祭。

    二年,制定在太庙四时祭祀的制度,春天在清明,夏天在端午,秋天在中秋节,冬天在冬至日,年终照旧。

    三年,礼部尚书崔亮说:“孟月,是四时的首月。

    根据时事变化,致以孝亲之思,所以准备牛羊猎三牲黍稷物品来祭祀。

    到仲季的月份,不过以时鲜的食物进献罢了。

    既然已举行郊祀,那么庙享难以举行,应改从旧时礼制。

    清明等节日,各自准备时鲜物品进献。”皇帝听从了。

    九年,新建太庙。

    凡是太庙四时祭祀,在正殿中设德祖皇帝及皇后神座,面向南。

    左边是懿祖,右边是熙祖,东西向。

    仁祖挨着懿祖。

    凡是神座都不供奉牌位,只放衣冠。

    祭礼完后,收藏起来。

    正月选择上旬日,四月、七月、十月用初一,以及年终都合在一处祭祀。

    从此五享都罢除单独祭祀,而举行合祭礼。

    二十一年,制定太庙四时祭祀的仪礼。

    更改以前制度,迎神拜四拜,祭后饮食酒肉请求赐福时拜四拜,礼仪完毕拜四拜。

    二十五年制定太庙四时祭祀。

    如果国家有丧事,备设乐器却不演奏。

    正统三年正月祭祀太庙。

    礼部说,按照旧例,祭祀以前三天,太常寺奏报祭祀,皇帝到正殿接受奏报。

    这一天,是宣宗皇帝忌辰,按旧例不敲击钟鼓,祇在西角门办事。

    皇帝因祭祀是重大事情,仍应升殿,其余的遵照永乐年间的旧例实行。

    天顺六年,内阁大臣因皇太后丧,请求将十月太庙祭祀改在除去丧服以后。

    皇帝听从请求。

    成化四年,礼部因慈懿太后丧,请求改七月祭庙于初七日。

    皇帝不听从。

    嘉靖十一年,大学士张孚敬等人说:“太庙祭祀,只设衣冠。

    皇上改为拿出牌位,确实合乎古礼。

    但是遍拜群庙,亲自致礼把神位牌拿出放入,不免遇度劳累。

    现在请求皇上亲自安设太祖的牌位。

    群庙皇帝皇后的牌位,就命令内外众大臣捧持。”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十七年,制定合祭礼。

    凡是立春的单独祭享,亲自祭祀太祖,派遣大臣八人分别祭献众皇帝,内臣八人分别祭献聚皇后。

    立夏时合祭,各自在太庙拿出神位。

    太祖向南,成祖向西,位次在七宗以上,仁、宣、英、宪、孝、睿、武宗东西相向。

    秋冬的季节合祭,如同夏礼。

    二十四年,新庙建成,又制定合祭只设衣冠,不拿出牌位的规定。

    隆庆元年,孟夏举行季节合祭,因世宗的灵座还没有撤除,遵循正德元年例,前一天,皇帝穿常服祭告灵座,只请众庙享祀。

    这以后,季节合祭、年终大合祭在父母亡后两周年以内,都像这样办理。

    洪武元年,制定太庙在月朔献上时鲜食品的礼仪和物品。

    正月,献韭、荠、生菜、鹦蛋、鸭蛋。

    二月,献水芹、萎蒿、台菜、子鹅。

    三月,献茶、笋、鲤鱼、紫鱼。

    四月,献樱桃、梅、杏、鳙鱼、雉。

    五月,献新麦、王瓜、桃、李、来禽、嫩鸡。

    六月,献西瓜、甜瓜、莲子、冬瓜。

    七月,献菱、梨、红枣、葡萄。

    八月,献芡、新米、藕、茭白、姜、鳜鱼。

    九月,献小红豆、栗、柿、橙、蟹、骗鱼。

    十月,献木瓜、柑+橘、芦菔、兔、雁。

    十一月,献薷麦、甘蔗、天鹅、鶸鹳、鹿。

    十二月,献芥菜、菠菜、白鱼、鲫鱼。

    这些祭礼都由皇帝亲自举行。

    不久,交给太常寺。

    二年,下诏,凡是时鲜食物,太常先祭献宗庙,然后进奉皇上。

    三年,规定朔日进献时鲜食品。

    各庙共享一只羊、一头猎、篷豆八个、篮簋登蜊器物各二个,酒尊三个,以及平常吃的鹅羹饭。

    太常卿以及祭官穿法衣行礼。

    逼祭山川,只用日常吃的鹅羹饭,穿日常衣服行礼。

    又有献新的仪节,凡是各地单独进献的新鲜食物,在月祭以外的,太常卿与内使监官穿日常衣服在太庙祭献,不行礼。

    这以后朔日望日祭祀,以及进献、祭奠时鲜食物,都在奉先殿。

    洪武元年,追尊四庙谧号,册书与宝玺都用玉。

    册简长一尺二寸,宽一寸二分,厚五分。

    简敷根据文字的多少。

    用金绳连系,放在锦褥上,用红色轻软丝织品印以金色颜料的夹帕覆盖。

    盛放册命的匣子,用朱漆镂金,龙凤花纹。

    宝玺上是篆文,宽四寸九分,厚一寸二分。

    金的盘龙纽扣,用锦制的绶带系着,裹上红锦,加盖夹帕放入小匣,匣中装上金子。

    德祖的册文说:“孝玄孙后嗣皇帝臣某,再拜叩头上奏。

    臣听说尊敬先世,是人最重的情义。

    祖父拥有天下,传给子孙,子孙拥有天下,追尊祖父,这是古今的通义。

    臣遭遇天下兵乱,亲自披着盔甲,指挥军队,平定四方,以安定百姓,土地一日比一日广大,都是禀承祖宗的庇护。

    臣的大臣们推举臣做皇帝,而先世考妣没有称号。

    现在谨奉上皇高祖父尊号为玄皇帝,庙号德祖。

    想到高祖英俊豪爽,谨以此寄托臣的孝亲之思。”宝玺上写“德祖玄皇帝之宝”n玄皇后、懿祖以下,皇帝、皇后的册命、宝玺都相同。

    建文年问,追尊谧册的典礼,因市被废除而不可考。

    丞乐元年五月,进献高皇帝、高皇后的谧号。

    前一天,在奉天殿中设谧议案。

    这天早上,皇帝穿戴衮冕服上殿。

    如同平常礼仪。

    文武百官穿着朝服拜四拜。

    礼部官员奏进尊谧议。

    序班官员两名引导班列首领登上丹陛,捧谧议官拿着谧议文交给班列首领,从中门进入,到殿中。

    赞礼官进尊谧议。

    皇帝起身,到谧议文案。

    班列首领将谧议文放到文案上,跪下,百官都跪下。

    皇帝看完,又坐下。

    班列首领与百官跪伏在地上,起身,复返原位,再次拜了四拜。

    礼仪完毕,皇帝亲自举着谧议,交付翰林院大臣撰写册文。

    六月,因上尊谧,到期之前斋戒,派遣官员祭告天地、宗庙、社稷。

    鸿胪寺在奉天殿摆设香案。

    这一天早上,内侍把册书宝玺放置在案上。

    太常寺在太庙门外台阶上,皇考、皇妣的神御前各设置册宝案。

    鸿胪寺在奉天门外放置册书寅玺舆,扈从仪仗队、悬挂的乐器如同平常礼仪。

    百官穿着祭服到太庙门外站着等候,执事官与宣读册宝官,先从太庙右门进入,依次站在宫殿右侧。

    皇帝穿戴衮冕服驾临华盖殿。

    四名捧册寅官穿着祭服,在奉天殿东西依次站立。

    鸿胪寺奏请举行典礼。

    皇帝出奉天殿到册寅案前,捧册寅官各自捧着册书、宝玺在前行走,放在彩舆内,扈从仪仗大乐在前引导。

    皇帝乘舆,跟随彩舆前行。

    到午门外下舆,登上大车,到太庙门。

    百官跪着等候彩舆经过,起身。

    皇帝下车,跟随彩舆到太庙中门外。

    捧册宝官各自捧着册宝前行,皇帝跟着前行,到宫殿台阶上。

    捧着册书和寅玺放于案上,主持礼仪的人像平常一样传唱。

    内赞官上奏请皇帝到位,主持礼仪官上奏迎神奏乐。

    音乐停止,内赞官奏请皇帝拜四拜,百官也同样行礼。

    主持礼仪官进献册宝,捧册宝官向前行,皇帝由左门进入,到庙中,来到皇考神座前。

    奏请下跪,插上圭。

    奏请进册,捧册官跪着到皇帝左边进献,皇帝接受册书交给执事官,放到桌案左边。

    奏请抽出圭,赞唱宣读册书,宣册官跪着在皇帝左边宣读册书。

    册文说:“永乐元年,岁次在癸未年,六月丁未朔日,遇十一日丁巳,孝子承嗣皇帝臣某,恭敬地跪拜奏言0臣听说以俊德赞美尧,以重华赞美舜,禹、汤、文、武,各位圣君相承,功德都隆盛,都接受了显著名号。

    钦敬的皇考皇帝,统领天下,承受天运,从平民奋起,平定祸乱,以华夏改变蛮夷,以孝道治理天下。

    四十多年,民众都永远欢乐。

    礼乐文章,垂法万代。

    圣德合于天地,清明如同日月,功绩超过千古,道义为百王之首。

    谨捧持册书宝玺,上尊谧号为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庙号太祖。

    臣想神灵升降,默默地施惠平民,恩惠无穷,与天常存。”宣读完册书,奏唱请插圭。

    奏唱请进宝玺,捧宝官拿着实玺跪着进献于皇帝左侧。

    皇帝接受了宝玺,把它交给执事官,放在案桌右边。

    奏唱请抽出圭。

    赞礼官赞唱宣读宝玺,宣宝官在皇帝右边跪着宣读,宝玺的文辞如同谧号。

    宣读宝玺完毕,奏唱请俯伏行礼,起身。

    皇帝到皇母神御前,如同前边的礼仪进呈宣读册书宝玺。

    册文说:“臣听说自古后妃,都承继世代功业。

    妈油嫁给虞,帝室开始兴旺,周姜辅佐治理,君主创立基业。

    钦敬的皇母孝慈皇后以圣德辅佐圣明的帝王,和皇上同样出身卑贱,广泛救助艰难,把治家当成治国。

    勤劳节俭、孝敬慈爱,以承奉神灵的统绪,治理万物的相宜。

    正位中宫皇后十五年,树立的楷范让国家效法,天下的人都归向仁慈。

    谨奉上册书宝玺,上尊谧号为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高皇后。

    臣想圣明的神灵升降,接受慈爱的盛名,日月光华,永世照临。”宝玺文如同谧号。

    宣读宝玺结束,皇帝返回原位。

    奏请拜四拜,百官也拜四拜。

    举行祭礼如同平常礼仪。

    第二天,颁布诏令于天下。

    因上谧礼成功,赐予陪同祭祀的执事官宴席,其余的官员赐给一锭钞。

    仁宗即位,九月,礼部会同众臣为刚去世的皇帝和仁孝皇后的谧号进呈奏议。

    仁宗立刻接受,看完后,流泪不止,交付翰林院撰写谧册。

    礼部上奏加谧仪式,举行仪式之前如同常礼斋戒,派遣官员祭祀,内侍将册宝舆放在奉天门。

    天刚明,捧册害宝玺放置在舆中。

    皇帝穿丧服到奉天门,内侍抬着册宝舆,皇帝在舆后跟着走,下台阶,登上人车。

    百官站在金水桥南,向北跪下。

    等舆过后,起身。

    跟随到思善门外,依次站立,面向北。

    皇帝下车。

    册宝舆从中门进入,到灵座殿台阶上。

    皇帝由左门进入,走上官殿台阶上的礼拜位。

    捧册宝的官吏由殿左门进入,到灵座前。

    导引官上奏请拜四拜,皇太孙、亲王、皇孙在宫殿台阶上陪同拜祭,百官在思善门外陪同拜祭。

    皇帝由宫殿左门进入,到刚去世的皇帝位前,跪着进献册书、宝玺。

    宣读册宝的官吏跪着宣读完毕,奏唱请俯伏,站起来。

    皇帝到仁孝皇后神位前,进行的礼仪都相同。

    奏唱请返回原位,拜四拜,皇太孙以下相同。

    行礼完毕,举行祭祀礼。

    这一日,改题仁孝皇后牌位,下诏颁布天下。

    这以后,上皇帝及太皇太后、皇太后尊谧,都仿照此礼进行。

    塞靖十七年,世宗用丰坊的奏议,加封献皇帝庙号,称宗配帝,于是改奉太宗为成祖。

    命令在南宫制二圣的神位,于是到景神殿,进献册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尊献皇帝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俭敬文献皇帝。

    又献上皇天上帝大号。

    十一月朔日,皇帝到南郊,恭敬地进奉册表。

    礼仪完成后,回到太庙,奉册书宝玺,加上高皇帝尊号为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加上高皇后尊号为孝慈贞化哲顺仁徽成天育圣至德高皇后。

    这一天,中宫皇后捧着高皇后的神位,佐助行亚献礼,文武官命妇都陪同祭祀。

    又选择吉日到太庙,举行改题神主的祭礼。

    天启元年正月。

    听从礼部奏议,凡是从点水加“各”字的,都改为“雒”字,从木加“交”字的,都改焉“较”

    只是督学称较字不合适,应改为学政。

    各王府以及文武百官,有犯庙讳御名的,全部改换。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