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章二十九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 尚宝官捧宝印,导驾官在前面引导,到华盖殿,音乐停止。

    百官依次出来。

    洪武二十年,修改制定同文案、玉帛案都安放在殿中,宣读完表文,举着放在宝案的南面。

    嘉靖十六年,修改制定蕃王国进贡土产的桌案放在丹陛中道左右,在文楼上设置定时鼓,大乐陈放在奉天门内的东西面,向北。

    其它礼仪略有增碱。

    立春日举行进春礼,京城府县举着春案从东阶升登,跪着放置在丹陛中道,俯身伏地,起身。

    赞唱跪拜,奏乐。

    拜四拜,起身,音乐停止。

    文武官员向北站立,致词官到中道的束面,跪着上奏说:“新春吉祥时辰,按礼应当庆贺。”赞唱跪拜,奏乐。

    五拜二叩头,起身,音乐停止。

    仪礼司上奏礼仪结束。

    正统十一年,正月初一立春,礼部提议顺天府官举行进春礼之后,百官就到班列举行庆贺正月初一的礼仪。

    旧有制度,冬至日举行贺礼。

    嘉靖九年,在两郊分别祭祀,因冬至遍祭天神,这一日举行庆成礼。

    第二日,皇帝到内殿,举行节祭礼。

    又到母后前举行贺礼完毕,纔到奉天殿接受众官朝贺。

    古代礼制,天子有外朝、内朝、燕朝。

    汉宣帝五日一上朝。

    唐代制度,天子每天到紫宸殿接见群臣叫做常参,朔日、望日到宣政殿接见群臣叫做入阁。

    宋代则是侍从官每天在垂拱殿朝见叫做常参,各个部门五天在紫宸殿朝见一次叫做六参,在京的朝官朔日、望日在紫宸殿朝见叫做朔参、望参。

    明洪武三年确立制度,朔日、望日,皇帝穿皮弁服到奉天殿,百官穿朝服在丹墀东西,行再拜礼。

    班首上前,同百官一起鞠躬,称“圣体万福”

    返回原位,都行再拜礼,分班列对着站立。

    省府台部官有事上奏,从西阶上殿。

    奏完后走下台阶,百官出宫。

    十七年,罢除朔日、望日起居礼。

    后来更改修定,朔日、望日到奉天殿,常朝官依次站立丹墀上,东西相向,谢恩的官员和当朝辞职的官员依次站在奉天门外,面向北。

    皇帝升座,奏乐。

    常朝官拜一拜三叩头,音乐停止,恢复班位。

    谢恩的官员和当朝辞职的官员在奉天门外,拜五拜三叩头完毕,皇帝起身。

    又,凡是早朝.驾临华盖殿,文武官员在东西房与南北房连接转角的地方东西站立,挥鞭肃静,依次行完礼。

    四品以上官员入殿侍从,五品以下仍如以前向北站立。

    有事奏报的人走出班列,奏完,挥鞭肃静,依次出去。

    如果到奉天殿,先在华盖殿行礼。

    奏完事,五品以下到丹墀,向北站立,五品以上以及翰林院、给事中、御史在中左门、中右门等候,挥鞭肃静,到殿内依次站立,退朝出来。

    凡是百官在皇帝面前侍坐,有官奏事,必须起立,奏完又坐下。

    跟从皇帝到丹墀,常向北面,不向南,左右行礼不背朝北面。

    皇帝登奉天门以及丹陛,随从官不能直接走中道与王道。

    洪武二十四年,规定侍班官:柬面是六部都察院堂上官、十三道掌印御史、通政司、大理寺、太常寺、太仆寺、应天府、翰林院、春坊、光禄寺、钦天监、尚宝司、太医院、五军断事官以及京县官,西面是五军都督、锦衣卫指挥、各卫掌印指挥、给事中、中书舍人。

    又命令礼部设置百官的朝牌,用大字写上官品级别,列在丹墀左右木栅栏上,百官依照牌序站立。

    洪武二十六年,命令凡是进殿必须穿鞋。

    丞乐初年,命令内阁官员在金台东面侍立等待上朝,锦衣卫立在西面,后来移到御道,东西对立。

    永乐四年,训谕六部以及近侍官员说:“早朝多是四方所奏之事。

    午后事情少,君臣之间能不慌不忙地讨论。

    从现在起,有事需要商量的,都在晚朝提出。”七年,训谕北京行在礼部说:“北京冬天天气严寒,群臣早朝奏事,长时间站着经受不住。

    从今以后,朝拜完毕,在右顺门内便殿奏事。”景泰初年,制定午朝的礼仪。

    凡是午朝,皇帝到左顺门,设宾案。

    执事奏事官在左掖门外等候。

    皇帝出来,百官依次进入。

    内阁、五府、六部奏事官,六科侍班官,依次在宝案西面站立;两名侍班御史,两名序班,四名将军,在宝案南面向北站立;一名呜赞官,在宝案束,向西站立;锦衣卫、鸿胪寺向东站立;管将军官、侍卫官站在将军的西面。

    府部奏事完毕,撤除宝案,各官退下。

    有密事,到皇帝面前呈奏。

    嘉靖九年,命令常朝官礼弃结束后,内阁官员从束阶、锦衣卫官从西阶升殿,站在宝座的东西两边。

    如有钦差官以及外国人领受敕令,坊局官一名捧着敕令站在内阁后面,稍微上前一点,等着领敕官辞行,奉敕官领旨从左阶退下,沿着御道把敕令交给他。

    隆庆六年,皇帝下诏在三、六、九日上朝。

    万历三年,命令常朝日记注起居官四人,站立在束班给事中之上,稍微向前,以方便枧听。

    午朝,就列于御座的西面,稍微向南。

    凡是入朝的顺序,洪武二十四年,命令朝参将军先进入,近侍其次,公、侯、驸马、伯又其次,五府、六部又在其次,应天府以及在京杂职官员又在其次。

    成化十四年,命令进士按照办事衙门的次第,立于现任官员的后面。

    以前的史书多不记载这一礼仪。

    明洪武元年十月规定制度,凡是正月初一等大型朝会,皇帝到奉天殿,先在文楼设皇太子、亲王位次,在丹陛上正中设拜位与跪拜垫褥。

    皇帝升座,殿前执事班起居结束。

    引进官引领皇太子以及亲王从奉天束门进入,百官一齐进入。

    奏乐,皇太子、亲王从束阶升登,到台阶的拜位上,音乐停止。

    赞唱拜四拜,音乐奏响,起身,音乐停止。

    引进官引导从殿束门进入,奏乐。

    内赞官导引到御座前位,音乐停止。

    宣唱跪下,皇太子跪下称贺说“长子某,正遇上正月初一的节日”冬至就说:“冬至”“谨率领众弟某等人,恭敬地来向父皇陛下称贺”

    像前文所说的一样传达制命的礼仪,赞唱俯伏,起身。

    皇太子、众王从东门出,奏乐。

    引进官引导回到丹陛拜位上,音乐停止。

    赞唱拜四拜,奏乐,起身,音乐停止。

    从束阶下来,奏乐。

    到文楼,音乐停止。

    百官随后进入祝贺。

    朝见皇后,就在坤宁宫,大略如同朝见皇帝的礼仪。

    洪武二十六年,改定在干清宫朝贺。

    这一夭,皇帝、皇后登上座位,侍从按礼仪导引,引礼官导引皇太子以及妃、亲王以及王妃到皇上位前,赞礼官赞唱拜四拜,起身。

    赞礼官导引皇太子上前,赞唱跪拜,引礼官赞唱太子妃、众王以及王妃都跪拜。

    皇太子致词,如同前边所记,不传达制命。

    赞礼官赞唱皇太子俯伏,起身,引礼官赞唱众王俯伏,起身,太子妃、众王妃都起身。

    赞礼官导引皇太子回到原位。

    赞唱礼拜,皇太子以下都拜四拜。

    礼仪结束,引礼官引导到皇后面前,前后的赞拜,都如同朝见皇帝的礼仪。

    致词称“母后殿下”

    礼仪结束,退出。

    七年更改修定,不致贺辞,只行八拜礼。

    朝贺皇太后礼,也相同。

    古代,六年五服来京朝拜一次。

    汉代礼法有四见的礼仪。

    曹魏制度,藩王不能入京朝见皇帝。

    晋泰始年间,命令王公以下入京朝拜的,四方各为两次。

    唐以后,亲藩多不到藩王封国去。

    明代仿照古代封邦建国的办法,亲王到藩国不经常入京朝拜,朝见就赏赐很丰厚。

    明朝初年,凡是诸王来京朝拜,事先在奉天殿陈设御座,如同平常礼仪。

    众王住在奉天门外的柬耳房。

    三更击鼓以后,百官进入到侍立位。

    引礼官引导王穿衮冕服,从柬门进入,从柬台阶升登,到御座上去。

    王府的从官到丹墀的拜位上。

    赞唱拜礼,奏乐,王与从官都拜四拜。

    起身,音乐停止。

    王从殿束门进入,奏乐。

    内赞官引导到御座前,音乐停止。

    王跪下,王府的从官都跪下。

    王致辞说:“第几子某王某,正遇某时入京朝觐,恭敬地到父皇陛下面前朝拜。”赞唱俯伏,起身。

    王从柬门出。

    奏乐,返回拜位,音乐停止。

    赞唱行拜礼,王起身。

    随从官都拜四拜,起身。

    奏乐,皇上起身,王及各位官员依次退出。

    洪武二十六年规定,凡是诸王来京大朝会,行八拜礼。

    常朝,行一拜礼。

    凡是伯叔兄拜见天子,在朝堂上行君臣礼,在便殿行家人礼。

    伯叔兄面向西坐,受天子四拜。

    天子居中面向南坐,以尊崇规亲的义理,保存君臣的礼节。

    凡是外戚朝见,皇后父母见皇帝行君臣礼,皇后见父母行家人礼。

    皇太子见皇后父母,皇后父母向西站立,皇太子向东行四拜礼,皇后父母站着受两拜,答两拜。

    明朝制度,天下官吏三年入京朝拜一次。

    从十二月十六日开始,鸿胪寺依次引见。

    二十五日以后,每天地方军政长官跟随常朝官进入奉天门行礼,府州县官以及各部门首领官吏、土官吏都在午门外行礼。

    正月初一大型朝会以后,地方军政长官在奉天殿前依次站立,知府以下,在奉天门金水桥南依次站立,如同常朝礼仪。

    天顺三年,命令凡是地方军政长官入朝,依次享受比同等京官降一等的待遇。

    万历五年,命令凡是朝见天子,南京府尹、行太仆寺苑马寺卿、布政按察二司,都在十二月十六日朝见,外班行礼。

    由右掖门到御前,鸿胪寺官依次引见。

    盐运司以及知府以下官吏,浙江、江西在十七日,山东、山西在十八日,河南、陕西在十九日,塑庭、南直隶在二十日,福建、四川在二十一日,广塞、尘西在二十二日,云南、贵州在二十三日,北直隶在二十四日,各外班行礼,到御前引见。

    不上朝时就停止,仍等到皇帝朝见日引见。

    正月初一朝贺,都进殿前行礼。

    凡是朝见官员朝见告辞谢恩,都穿公服,正月初一穿朝服,不穿红鞋。

    平常朝见穿锦绣。

    只有唐开元礼有皇太后及皇后接受群臣朝贺、皇后会见外臣命妇等礼仪。

    明朝制度无皇后接受群臣朝贺的仪礼,,而皇妃以下,正月初一、冬至朝贺的礼仪,则从洪武元年九月下诏制定。

    凡是中宫皇后接受朝贺,宫内太监在坤宁宫设皇后宝座。

    丹陛仪仗,由太监执持。

    殿上仪仗,由宫女执持。

    在宫门外陈设女乐。

    在宫门外以西设皇贵妃帏帐,靠近北面;在宫门外以柬设公主帏帐,稍靠南;在门外以南,设外臣命妇帏帐,东西相向。

    皇后穷祭服出阁门,仪仗启行,奏乐。

    登上后座,音乐停止。

    司宾引导命妇从束门进入内道,东西列班侍立,完毕。

    引导皇贵妃、众妃从东门进入,到台阶上行礼位置。

    引导官宣唱行礼,奏乐,拜四拜,起身,音乐停止。

    引导从殿东门进入,奏乐。

    内赞官迎接引导到殿上行礼位置,音乐停止。

    赞唱跪下,妃子都跪下。

    皇贵妃致词说:“妾某氏等人,遇到正月初一的节日”冬至就说“冬至”“恭拜皇后殿下称贺”o致词完毕,都俯伏,起身,奏乐。

    回到原位,音乐停止。

    赞唱礼拜,奏乐,拜四拜,起身,音乐停止。

    自柬阶下来出宫。

    司宾引导公主从束门进入,到台阶上行礼的位置,依次站立,如皇妃礼仪一样行礼。

    司宾引导命妇进入殿前中道行礼位置,按礼仪赞唱行拜礼。

    班首从西阶上,进入殿西门,奏乐。

    内赞官迎接引导到殿上行拜礼位置,班首以及聚命妇都跪下。

    班首致词说:“某国夫人妾某氏等人称贺。”庆贺完毕,出来回到原位置。

    司言官跪下接受懿旨,从殿中门出来,站在露台的东面,面向南,称有懿旨。

    命妇都跪下,司言官宣读懿旨说:“正月初一福庆,与夫人等共同分享。”赞唱起身。

    司言上奏宣读懿旨完毕。

    皇后起身,奏乐。

    进入内殿门,音乐停止。

    案受封命妇出来。

    太皇太后、皇太后的朝贺礼仪相同。

    洪武二十六年,复位中官朝贺礼仪。

    前一天,女官设御座香案。

    到了这天,太监在丹陛东西设置仪仗,陈设女乐,面向北,在殿束门设笺案。

    命妇到了宫门,司宾官引导进入行拜礼的位置,女官穿礼服随班侍立。

    尚宫、尚仪等官到里面迎接,皇后穿礼服出来,奏乐,如同前边的仪礼赞唱行拜礼。

    女官举着笺案从殿柬门进入,奏乐。

    到殿中,音乐停止。

    赞唱跪下,命妇都跪下。

    赞唱宣读笺目,女官宣读完毕,赞唱展开笺,宣读笺的女官到案前,展笺宣读完毕,举案放在殿束。

    命妇都起身,司宾引导班首徒东阶升入殿东门,奏乐。

    内赞官引导到殿中,音乐停止。

    赞唱跪下,班首及众命妇都跪下。

    班首致词完毕,都起身,从西门出来。

    宣唱行拜礼以及司言官宣读圣旨,都按礼仪行事,礼毕。

    皇后生日致词说:“正遇上皇后生日,恭敬地拜见皇后殿下称贺。”不传旨。

    凡是朔日、望日命妇上朝参拜,这一天,在宫中设御座,陈设仪仗、女乐。

    皇后升座,引礼女官引导命妇入班列,文官柬面武官西面,各自按照丈夫的品级排列。

    赞唱行拜礼,奏乐,拜四拜。

    行礼完毕,出来。

    阴雨、大寒、大暑就免去。

    后来命妇朝贺,都在仁智殿。

    朝见束宫妃,礼仪如同朝见中宫皇后,不传达命令。

    漠代以前没有听说。

    隋文帝时,冬至日,百官朝见太子,陈设音乐接受朝贺。

    唐朝制度,太子属官参见朝贺皇太子,都要行舞蹈礼。

    开元时纔罢用此礼。

    按照旧例,百官拜见皇太子只称名,祇有太子属官称臣。

    明洪武十四年,给事中郑相同请求按照古代礼制行礼,下诏交群臣讨论。

    编修昊沈等人议论说:“束宫太子,是国家的重要根本,是延续圣体继承帝位的人。

    臣子尊敬的礼节,不能不遵从。

    请求凡是向东宫启奏事情,仍如以前称臣。”皇帝听从。

    凡是朝见东宫,此前,典玺官在文华殿设皇太子座,锦衣卫在殿外设仪仗,教坊司在文华门内东西陈设大乐,面向北,府军卫在门外陈列甲土旗帜,锦衣卫在殿中门外及文华门外设将军十:二人,东西相向,仪礼司官在殿柬门外设笺案,在殿下东西设百官行礼位,在殿内东西面设传令宣笺等官位。

    这一天,百官到文华门外。

    导引官开启警卫宫禁,皇人子穿冕服出来,奏乐。

    升座,音乐停止。

    百官进入,赞唱行拜礼,奏乐。

    拜四拜,起身,音乐停止。

    丞相从西阶升登,到殿内行拜礼的位置,都跪下。

    丞相致词说:“某等正遇三阳开泰,万物维新。

    敬祝皇太子殿下,美好地享受洪福。”结柬,俯伏,起身,恢复原位。

    舍人举着笺案进入殿中,捧笺、展笺、宣笺、传令,大致与朝见皇后礼相同。

    皇太子下令说:“遇到春天,愿同你们共同享受福庆。”其余的都按礼仪行事。

    冬至致词,则改变为“节律应合黄钟,日期正当冬至”

    传达命令则变为“冬至的节令”

    皇太子生日致词则说:“正遇皇太子殿下的生日,谨率领文武群官,敬祝皇太子长寿。”不传令。

    凡是朔日、望日,百官退朝,到文华殿门外,东西相向站立。

    皇太子升殿,奏乐。

    百官行一拜礼。

    那些谢恩官员以及当朝辞官官员也行礼。

    洪武元年十二月,皇帝认为束宫的师和傅都是有功的元老大臣,应当以特殊礼仪对待,命令讨论太师、太傅、太保朝贺束宫的礼仪。

    礼官议论说:“唐朝制度,群臣朝贺束宫,行四拜礼,皇太子答礼后拜二拜。

    三公朝贺,前后都答拜。

    近代答拜的礼仪不施行,而太师、太傅、太保的礼仪不能不隆重。

    现在拟定凡是大型朝贺,在大本堂设皇太子座,在堂中设答拜褥位,在堂前设太师、太傅、太保、宾客、谕德行拜礼的位置。

    皇太子穿平常衣服登上座位,太师、太傅、太保、宾客穿常服到拜位,向北站立。

    皇太子起立,面向南。

    赞唱拜四拜,皇太子答礼后拜二拜。

    洪武六年,诏令百官朝见太子,朝服去掉蔽膝及佩玉。

    二十九年,诏令朝廷大臣讨论亲王拜见柬宫太f的礼仪。

    礼官讨论,众王前来拜见,在正殿中设皇太子位,设众王行礼位子于殿门外以及殿内,在庭中道上的东西面设王府官行拜礼的位置,在庭中设百官侍立的位置,东西相向。

    到了礼拜这天,陈列甲士、仪仗,按常礼设音乐。

    诸王到束宫太子门外的帷帐,皇太子穿平常衣服出来,奏乐。

    升座,音乐停止。

    引礼官引导诸王进入殿门外的拜位。

    初次行礼,奏乐,就位,音乐停止。

    引导由殿柬门进入,奏乐。

    内赞官引导到位置上,向北站立,音乐停止。

    赞唱跪下,王与王府官都跪卜,致词说:“正遇上某节,恭敬地拜见皇太子殿下。”致词完毕。

    王与王府官员都俯伏,起身,奏乐。

    返回原位,音乐停此。

    赞唱行拜礼,奏乐,王与王府官都拜四拜。

    起身,音乐停止。

    行完礼,王及各官员依次退出。

    王到后殿,叙家人礼。

    皇太子以及王都穿常服,王从文华殿束门进入,到后殿。

    王向西,皇太子向南。

    相见礼结束,按尊卑等次就座,皇太子在正中,面向南,诸王列于东西两侧。

    嘉靖二十八年,礼部上奏,按照旧例,皇太子接受朝贺,在文华殿中设座,现在换为黄瓦,似乎应该避尊。

    皇帝说:“东宫太子接受朝贺,位子应当设在文华门左边,面向南。

    然而侍卫没有配备,停止算了。”隆庆二年,册立皇太子,下诏在文华殿门柬间,设座位接受朝贺。

    汉代大型朝会,群臣上殿称万岁,举觞祝贺。

    百官受赐宴飨,大奏乐。

    唐代大宴,乐师升堂奏歌,或在殿庭设九部乐伎。

    宋朝在春秋雨季的第二个月及太子生日。

    大宴群臣,搭建楼与戏台,奢侈无比。

    明朝制度,有大宴、中宴、常宴、小宴。

    洪武元年,在奉天殿大宴群臣,三品以上官员升上殿堂,其余的排列在丹墀,于是决定正月初一、冬至、皇帝生日在谨身殿举行宴会。

    二十六年,重新制定大宴礼仪,在奉天殿陈设。

    永乐元年,因郊祀礼完成,举行大宴会。

    十九年,因北京郊社、宗庙以及宫殿建成,举行大宴会。

    宣德、正统年问,朝官没有参加宴飨的,赐给节日钱。

    凡是立春、元宵、四月初八日、端午、重阳、腊月初八日,永乐年间,都在奉天门赐百官宴飨,奏乐。

    这以后都在午门外举行宴会,不用音乐。

    立春日赏赐春饼,元宵赐团子,四月八日赐不落荚,嘉靖年问,改赐不落荚为麦饼。

    端午日赐凉糕粽,重阳日赐糕,腊月初八日赐面,都设在午门外,按照官吏的品级高低排列座次。

    宣德五年冬,很久没有下雪,十二月下大雪。

    皇帝给群臣看喜雪诗,又赐给赏雪宴席。

    群臣进献和诗,皇帝选择寓有警戒意义的诗记录下束,而为诗写序。

    皇太后生日,正统四年在午门赐宴。

    束宫太子生日,永乐年问,赏赐府部堂上官、春坊、科道、近侍锦衣卫以及天下进笺官,在文华殿设宴。

    宣德以后,都在午门外设宴。

    凡是祭祀圜丘、祭祀地祇、祈谷、祭朝日夕月、皇帝亲耕劝农、御前讲席日讲、东宫讲读,都赏赐饭食。

    皇后进行亲自养蚕之事,赏赐内外命妇饭食。

    编纂校勘书籍,开馆以及书成,都要赐宴。

    内阁大臣九年任满,在礼部赐宴,九卿侍宴。

    赐给新科进士的宴席叫恩荣。

    凡是大型宴飨,尚宝司在奉天殿设御座,锦衣卫在殿外东西两边设黄麾,金吾等卫在殿的东西两边设护卫官二十四人。

    教坊司在殿内设九奏乐歌,在殿外设大乐,在殿下立三舞杂队。

    光禄寺在御座下西面设酒亭,在御座下的柬面设膳亭,在酒膳亭的东西两面设珍馑酰醢亭。

    在御座东西面设御筵,在御座束面设皇太子座位,面向西,诸王依次在南面,东西相对。

    群臣中四品以上位于殿内,五品以下位于东西糜,司壶、尚酒、尚食等官员各承担具体事务。

    到了大型宴飨日期,仪礼司请求升登座位。

    皇帝起身,大乐奏响。

    登座,音乐停止。

    挥鞭肃静,皇太子、亲王上殿。

    文武官四品以上从东西门进入,站立殿中,五品以上站立在丹墀,按礼仪赞唱行拜礼。

    光禄寺进献御筵,奏大乐。

    到皇帝前,音乐停止。

    太监进献花。

    光禄寺开爵注酒,到皇帝身前,进献第一爵。

    教坊司奏炎精之曲。

    奏乐,内外官都跪下,教坊司跪着上奏献酒。

    饮完酒,音乐停止。

    众官俯伏,起身,按礼仪赞唱行拜礼。

    各自就位坐下,序班到群臣处散花。

    进献第二爵时音乐演奏皇风之曲。

    奏乐,光禄寺到皇帝身前斟酒,序班斟给群臣酒。

    皇帝举酒,群臣也举酒,音乐停止。

    进献汤,鼓吹乐响,节制在前引导者,到殿外,停止鼓吹乐。

    殿上奏乐,群臣起立,光禄寺官进汤,群臣又坐下。

    序班供给群臣汤。

    皇帝举起筷子,群臣也举筷子,赞唱饭食已成,音乐停正。

    跳武舞的人进入,乐奏平定天下之舞。

    第三爵奏眷皇明之曲。

    奏乐,像前面那样进酒。

    音乐停止,演奏抚安四夷之舞。

    第四爵奏天道传之曲,进酒、进汤如前,奏车书会同之舞。

    第五爵奏振皇纲之曲,进酒如前,奏百戏承应舞。

    第六爵奏金陵之曲,进酒、进汤如前,奏八蛮献宝舞。

    第七爵奏长杨之曲,进酒如前,奏采莲队子舞。

    第八爵奏芳醴之曲,进酒、进汤如前,奏鱼跃于渊舞。

    第九爵奏驾六龙之曲,进酒如前。

    光禄寺收起御爵,序班收起群臣的杯盏。

    进汤,进大膳,奏大乐,群臣起立。

    进完又坐下,序班供给群臣饭食。

    完毕,赞唱膳食完,音乐停止。

    撤除膳食,奏百花队舞。

    赞唱撤案,光禄寺撤掉御案,序班撤掉群臣案。

    赞唱宴飨结束,群臣都出席,向北站立。

    按礼仪赞唱行拜礼,群臣分东西站立。

    仪礼司上奏宴礼结束,皇上起身,音乐停止,依次出来。

    中宴礼像前面所述一样,但只敬献七爵。

    常宴如同中宴,只是拜一拜三叩头,敬献酒或三次或五次就结束。

    凡是宴飨命妇,在坤宁宫设仪仗、女乐。

    皇后穿常服登座,皇妃、皇太子妃、王妃、公主也穿常服随从出阁,入宫到各自的位置。

    大小命妇各自站在座位后。

    丞相夫人率领众命妇举御食案。

    丞相夫人捧寿花,二品官的外命妇各自举着食案,到皇妃、皇太子妃、王妃、公主的面前。

    大小命妇各自到座位上,奉御执事人分别在殿内以及东西廉进献寿花。

    行献七次酒,上食五次,斟酒、进汤、奏乐止乐,都按礼仪进行。

    儿子没有给父亲授爵位的道理。

    漠高帝被家令官的话感动,而尊崇太公,苟悦非议此事。

    晋哀帝想尊崇皇太妃,江膨认为应该告祭显宗庙,表明事情不在于自己。

    宋、元史志都记载皇太后上尊号的礼仪,而不告祭太庙,与礼仪不合。

    明朝制度,天子登帝位,奉母后或母妃为皇太后,就上尊号。

    这以后有因庆典推崇皇太后,就加上二字或者四字作为徽号。

    世宗时,上两宫皇太后尊号,增加八个字。

    上徽号致词,而上尊号就只是进献宝玺与册害。

    上尊号,从宣帝即位尊崇皇太后开始。

    上尊号前先派官员祭告天地宗庙社稷,皇帝亲自祭告太宗皇帝、刚去世的皇帝灵座。

    这天,呜钟鼓,百官穿朝服。

    在奉天门设册宝彩舆香亭。

    中和韶乐及大乐,设置了却不演奏。

    太监设皇太后宝座,在宫中陈设仪仗。

    在宝座前设册宝案,在丹陛正中设皇帝礼拜的位置,亲王的礼拜位置在丹墀内。

    女乐设置而不演奏。

    皇帝穿冕服到奉天门。

    奉册宝官将册书宝玺放在舆中,内侍举舆,皇帝随舆下台阶登上辖车。

    百官在金水桥南,向北站立,舆到了都跪下,舆过了纔起身。

    百官跟随到思善门外桥的南面,向北站立。

    皇帝到思善门内下辖车。

    皇太后升登座位。

    舆到丹陛。

    皇帝从左门进入,到丹陛右边,向北站立。

    亲王穿冕服各就位。

    上奏拜四拜,皇帝以及诸王以下都拜四拜。

    奉册宝官拿着册书与宝玺从殿中门进入,站在左边。

    皇帝从殿左门进入,到行礼位子跪下,亲王百官都跪下。

    奏唱插圭,奏唱进册。

    奉册官拿着册书跪着进献,皇帝接受册书献册完毕。

    执事官跪着接受,放在案的左边。

    奏唱进献宝玺,奉宝官拿着实玺跪着进献。

    皇帝接受宝玺,进献完毕,执事官跪着接受,放在案右。

    奏唱抽出圭,奏唱宣读册书,执事官跪着宣读。

    皇帝俯伏,起身,从左门出,到行拜礼的位置。

    奏唱拜四拜,传唱百官同样拜四拜。

    典礼完毕,皇帝起身。

    这一天,皇帝奉皇太后拜谒奉先殿以及灵座,举行谒谢礼。

    行礼完毕,皇太后回宫,穿燕居冠服,登上座位n皇帝率皇后、皇妃、亲王、公主以及六尚等女官,行庆贺礼。

    第二天,外命妇四品以上,行进献表笺礼。

    宣德以后,礼仪相同。

    正统初年,尊崇太皇太后礼仪相同。

    天顺八年二月,增加命妇致词道:“某夫人妾某氏等,恭敬地希望皇太后陛下尊居后位,永远享受福寿。”弘治十八年,上两宫尊号,改皇太后致词说:“尊居后位,享受盛大的福寿。”嘉靖元年二月上尊号,因四宫行礼遇于劳累,分为二曰。

    又因武宗服丧期未满,庄肃皇后免去朝贺,命妇朝贺三宫,也分日进行。

    上徽号,从天顺二年正月奉皇太后开始。

    致词说:“嗣位皇帝臣,恭敬地想到皇太后陛下,功业与德行兼高,显扬尊崇徽号,永远享受福寿,天下同欢。”命妇进表庆贺致词说:“某夫人妾某氏等,恭敬地想皇太后陛下恩德如同大地一样深厚,确实符合徽号称呼,寿福无疆,民情欢呼拥戴。”其余的如同平常仪礼。

    后来上徽号及加上徽号,仿照此礼。

    成化二十三年,礼部制定礼仪上奏,没有涉及皇太子妃的礼仪,特别命令增添。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