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章四十九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nbsp;   四十年,合并,改为总督漕运兼提督军务。

    万历七年,加兼管河道。

    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一员。

    嘉靖二十九年设置。

    在此之前,蓟、辽有敌情,间或派遣重要大臣巡枧,或称提督。

    到这时候因为边境敌患日益严重,开始设置总督,开建府署于密云,管辖顺天、保定、辽东三巡抚,兼管粮饷。

    万历九年,加兼管巡抚顺天等处。

    十一年恢复旧制。

    天启元年,设置辽东经略。

    经略的名称,开始于蔓历二十年宋应昌和后来的杨镐。

    到天启元年,又以内阁孙承宗督师经略山海关,称为枢辅。

    崇祯四年并入总督。

    十一年,又在保定增设总督。

    总督宣大、山西等处军务兼理粮饷一员。

    正统元年,开始派遣愈都御史巡抚宣大。

    景泰二年,宣府、大同各设巡抚,派遣尚书石璞总管军务。

    成化、弘治年间,有敌情就派遣。

    正德八年设总制。

    嘉靖初年,兼管辖偏、保。

    二十九年,去掉偏、保,定设总督宣大、山西等处官衔。

    三十八年,命令为防备秋季敌人入侵而长驻宣府。

    四十三年,移驻怀来。

    隆庆四年,移驻阳和。

    总督陕西三边军务一员。

    弘治十年,火筛敌寇入侵,商议派遣重臣总督陕西+甘肃、延绥、宁夏军务,于是起用左都御史王越担任此职。

    十五年以后,时设时罢。

    到嘉靖四年,开始决定设置,起初称提督军务。

    七年,改称总制。

    十九年,避讳制字,改为总督,开建府署于固原,防备秋季敌人进攻驻守花马池。

    总督两广军务兼管粮饷带管盐法兼巡抚广东地方一员。

    永乐二年,派遣给事中雷填巡抚广西。

    十九年,派遣郭管、艾广巡抚广东。

    景泰三年,苗寇兴起,因为雨广应当协助支持,于是设置总督。

    成化元年,兼理巡抚事务,驻扎梧州。

    正德十四年,改总督为总制,不久改提督。

    嘉靖四十五年,另设广东巡抚,改提督为总督,祇兼理巡抚广西,驻扎肇庆。

    隆庆三年,又设广西巡抚,革除兼职。

    四年,革除广东巡抚,改为提督两广军务兼理粮饷,巡抚广东。

    万历三年,仍旧改为总督,加带管盐法。

    总督四川、陕西、河南、湖广等处军务一员。

    正德五年设置,不久罢除。

    嘉靖二十七年,因为苗地兵患,又设总督四川、湖广、贵州、云南等处军务。

    四十二年罢除。

    天启元年,因为土官奢崇明反叛,又设四川、湖广、云南、贵州、广西五省总督。

    四年,兼巡抚贵州。

    总督浙江、福建、江南兼制江西军务一员。

    嘉靖三十三年,因为倭寇侵犯杭州而设置。

    四十一年革除。

    总督陕西、山西、河南、湖广、四川五省军务一员。

    崇祯七年设置,有时兼七省。

    崇祯十二年后,都以内阁大臣督师。

    总督凤阳地方兼制河南、湖广军务一员。

    崇祯十四年设置。

    总督保定地方军务一员。

    崇祯十一年设置。

    总督河南、湖广军务兼巡抚河南一员。

    崇祯十六年设置。

    总督九江地方兼制江西、湖广军务一员。

    崇祯十六年设置。

    总理南直隶、河南、山东、湖广、四川军务一员。

    崇祯八年设置,以卢象升担任此职,与总督有时分关有时合并。

    总理河漕兼提督军务一员。

    永乐九年派遣尚书治理河道,从此后问或派遣侍郎、都御史。

    成化以后,开始称总督河道。

    正德四年,决定设都御史。

    嘉靖二十年,以都御史加授工部职衔,提督河南、山东、直隶河道。

    隆庆四年,加提督军务。

    万历五年,改总理河漕兼提督军务。

    八年革除。

    总理粮储提督军务兼巡抚应天等府一员。

    宣德五年初命侍郎总督粮储兼巡抚。

    景泰四年,决定派遣都御史。

    嘉靖三十三年因为海防敌警,加提督军务,驻苏州。

    万历年问,移驻句容,随后复驻苏州。

    巡抚浙江等处地方兼提督军务一员。

    永乐初年,派遣尚书治理两浙农业事务。

    以后有时巡察有时督办官盐,有事便派遣。

    嘉靖二十六年,因为海上有敌情,开始命令都御史巡抚浙江,兼管福建福、兴、建宁、漳、泉海道地方,提督军务。

    二十七年,改巡抚为巡枧。

    二十八年罢除。

    三十一年又设置。

    巡抚福建地方兼提督军务一员。

    嘉靖二十六年,设浙江巡抚兼管辖福、兴、漳、泉等地以后,三十五年因闽、浙道路遥远,又设置提督军务兼巡抚福、兴、漳、泉、福宁海道都御史。

    后来改巡抚福建,统辖全省。

    巡抚顺天等府地方兼整顿蓟州等处边境防备一员。

    成化二年开始专设都御史协助管理军务,巡抚顺天、永平二府,不久兼抚河问、真定、保定,共计五府。

    七年,兼理八府。

    八年,因为京郊地区范围宽广,从居庸关中分,设两个巡抚,它的束面为巡抚顺天、永平二府,驻扎遵化。

    塞祯二年,又于永平分壳巡抚兼提督山海军务,从前的巡抚只管辖顺天。

    巡抚保定等府提督紫剂等关兼管河道一员。

    成化八年,分居庸关以西,另设巡抚保定、真-—bh定、河间、顺德、大名、广平六府,提督紫荆、倒马、龙泉等关,驻真定。

    万历七年,兼管河道。

    巡抚河南等处地方兼管河道提督军务一员。

    宣德五年派遣兵部侍郎于谦巡抚山西、河南。

    正统十四年,以左副都御史王来巡抚湖广、河南。

    景泰元年,开始专设河南巡抚。

    万历七年,兼管河道。

    八年,加提督军务。

    巡抚山西地方兼提督雁门等关军务一员。

    宣德五年,以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正统十三年,开始命令都御史专门巡抚山西,镇守雁门。

    天顺、成化年问短时间革除,不久恢复设置。

    巡抚山东等处地方督理营田兼管河道提督军务一员。

    正统五年,开始设巡抚。

    十三年,决定派遣都御史。

    嘉靖四十二年,加督理营田。

    万历七年,兼管河道。

    八年,加提督军务。

    巡抚辽东地方赞理军务一员。

    正统元年设立,从前驻辽阳,后来地方日渐紧迫,移驻广宁,驻山海关,后来又驻宁远。

    巡抚宣府地方赞理军务一员。

    正统元年,命都御史出巡塞北,因而上奏设巡抚兼理左旦。

    量泰二年,另设大同巡抚,后来又合二为一。

    成化十年,又分设。

    十四年,加赞理军务。

    巡抚大同地方赞理军务一员。

    起初与宣府共派一个巡抚,后来时而分时而并。

    成化十年,又专设,加赞理军务。

    巡抚延绥等处赞理军务一员。

    宣德十年,派遣都御史出巡镇守。

    景泰元年,专设巡抚加参赞军务。

    成化九年,移镇榆林。

    隆庆六年,改赞理军务。

    巡抚宁夏地方赞理军务一员。

    正统元年,纵右愈都御史郭智镇抚宁夏,参赞军务。

    天顺元年罢除。

    二年恢复设置,去除参赞。

    隆庆六年,加赞理军务。

    巡抚甘肃等处赞理军务一员。

    宣德十年,命令侍郎镇守。

    正统元年,甘、凉用兵,命侍郎参赞军务。

    景泰元年,确定设巡抚都御史。

    隆庆六年改赞理军务。

    巡抚陕西地方赞理军务一员。

    宣德初年,派遣尚书、侍郎出巡镇守。

    正统年问,命令右都御史陈镒、王文等出入更替。

    景泰初年,耿九畴以刑部侍郎出巡镇守,公文不能直接下达到按察司,特意改为都御史巡抚。

    成化二年,加提督军务,后改赞理,驻西安,防止敌寇秋天进攻驻固原。

    巡抚四川等处地方兼提督军务一员。

    宣德五年命令都御史镇抚,后来停止派遣。

    正统十四年,开始设巡抚。

    万历十一年,加提督军务。

    巡抚湖广等处地方兼赞理军务一员。

    正统三年,命令都御史贾谅镇守,以后或侍郎或大理卿出京镇抚。

    景泰元年,确定设巡抚都御史兼赞理军务。

    万历八年,改为提督军务。

    十二年,仍旧焉赞理。

    巡抚江西地方兼理军务一员。

    永乐以后,问或设巡抚镇守。

    成化以后,确定为巡抚,间或有时不派遣。

    嘉靖六年,开始确定设置。

    四十年,加兼理军务。

    巡抚南赣汀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一员。

    弘治十年,开始设巡抚。

    正德十一年,改提督军务。

    嘉靖四十五年,确定巡抚职衔,管辖南安、赣州、南雄、韶州、汀州并郴州地方,,驻赣州。

    巡抚广东地方兼赞理军务一员。

    永乐年间,设置巡抚,后来以总督兼理巡抚事务,于是罢除不设。

    嘉靖四十五年,又另设巡抚,加赞理军务。

    隆庆四年又罢除。

    巡抚广西地方一员。

    广西从前有巡抚,有时循例设置,有时革除,无定制。

    隆庆三年,恢复专谖。

    巡抚云南兼建昌、毕节等处地方赞理军务兼督川、贵粮饷一员。

    正统九年,命侍郎协理军务。

    十年,设镇抚。

    天顺元年罢除。

    成化十二年,恢复设置。

    塞垣三十年,加兼理军务。

    四十三年,改赞理。

    隆庆二年,兼抚建昌、毕节等处。

    巡抚贵州兼督理湖北、州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一员。

    正统十四年,因为苗人叛乱置总督,镇守贵州、湖北、川东等处。

    景泰元年,另设贵州巡抚。

    成化八年罢除。

    十一年恢复设置。

    正德二年又罢除。

    五年又恢复设置。

    嘉靖四十二年,裁革总督,命令巡抚兼理湖北、川束等处提督军务。

    巡抚天津地方赞理军务一员。

    万历二十五年,因为倭攻陷朝鲜,短时间设置,不久成为确定制度。

    巡抚登莱地方赞理军务一员。

    天启元年设置。

    崇祯二年罢除。

    三年,恢复设置。

    巡抚安庐地方赞理军务一员。

    崇祯十年设置,以史可法担任此职。

    十六年,又增设安、太、池、庐四府巡抚。

    巡抚偏沅地方赞理军务一员。

    万历二十七年,因为征讨播暂时设置,不久罢除。

    天启二年后,时而设置时而罢除。

    崇祯二年确定设置。

    巡抚密云地方赞理军务一员。

    崇祯十一年设置。

    巡抚淮扬地方赞理军务一员。

    崇祯十一年设置。

    巡抚承天赞理军务一员。

    崇祯十六年设置。

    抚治鄙阳等处地方兼提督军务一员。

    成化十二年,因鄙、襄流亡人民多次叛乱,派遣都御史安抚,于是奏请设官抚治这里。

    万历二年,因为抚治办事权力不集中,添加提督军务兼抚治职衔。

    九年裁革,十一年恢复设置。

    赞理松潘地方军务一员。

    正统四年以王翱担任此职。

    即通政使司,设有通政使一人,正三品,左、有通政各一人,誊黄右通政一人,正,四品,左、右参议各一人,正五品。

    它的下属,经历司,经历一人,正七品,知事一人,正八品。

    通政使掌管接受内外奏章上疏陈述进奏封还驳正的事务。

    所有各地陈述事情进献对策,申诉冤情积滞幽隐案件,或上告不守法律的人或事等事务,从底簿中誊写申诉上告原委,具状上奏报告。

    凡是天下大臣平民密封入递,立刻在公厅上开启审看,节录焉副本,然后上奏报告。

    即使五军、六部、都察院等衙门,有事关机密重大事件的,他们入奏仍用本司印章。

    所有各司公文、勘合辨明验证妥当,编号注明记录,公文用“日照之记”勘合用“验正之记”加盖印章。

    所有朝廷以外官员的题奏、奏本,京官的奏本,一并接受,在早朝时汇集并且进呈。

    有径直密封上奏的则参酌驳正。

    午朝则摘引上奏大臣平民的议政言论,有机密便随时入奏。

    有违背错误便登记下来汇总请示裁定。

    所有抄录发送、驳正各司公文以及符契、诉状、拘捕件数、服役人员,月终类集上奏,岁终汇总上奏。

    凡是讨论政治大事、大案以及聚集推荐文武大臣。

    一定参加。

    起初,洪武三年设置察言司,-设置司令二人,掌管接受各地奏章,不久废除。

    十年,设置通政使司,以曾秉正为通政使,刘仁为左通政,告谕他们说:“政事如同水,希望它常常畅通,因此以‘通政’命名官职。

    你们要审察命令以端正各政府部门,通达幽深隐微以通畅各种政务。

    应当上奏的不要忌惮避讳,应当驳正的不要附和从众,应当阐明的不要隐瞒,应当引见的不要阻碍非难。”十二年,调拨承敕监给事中、殿廷仪礼司、九关通事使为它的下属。

    建文年问,改司为寺,通政使为通政卿,通政参议为少卿,寺丞增设左、右补阙,左、右拾遗各一人。

    成祖恢复旧有制度。

    成化二年设置提督誊黄右通政,不办理本司政务,登录武官黄卫所承袭替代的缘故,以征选事务。

    万历九年革除。

    大理寺,卿一人,正三品,左、右少卿各一人,正四品,左、右寺丞各一人,正五品。

    它的下属,司务厅,司务二人,从九品。

    左、右二寺,各有寺正一人,正六品,寺副二人,从六品,后来革除右寺副一人。

    评事四人,正七品。

    起初设右评事八人,后来革除四人。

    卿掌管审讯平反刑狱的政令。

    少卿、寺丞辅助他。

    左、右寺分别负责京城地区、十三布政司刑法的事务。

    凡是刑部、都察院、五军断事官所提审案件,都要移交提审记录,引送囚犯,到大理寺详细审讯。

    左、右寺寺正,各自依照所管辖的复审。

    已经按照法律条文,必须复查其条款罪证,情理公允罪证符合,纔呈交公堂准许拟定上奏。

    不符合便驳正下令改拟,称为照驳。

    三次拟文不恰当,便督责审讯官,称为参驳。

    有不符合法律轻罪重判或不当判而判刑的,调其它部门再审,称为番异。

    仍然不满意,便奏请下发九卿会同审理,称为圆审。

    已经审讯允当而招供原因不明,移交再审,称为追驳。

    多次追驳不相符合,便奏请下旨发藩,称为制决。

    所有案件已经结案,未经本寺评审允当,各部门不得发配送遣。

    有误便纠正。

    起初,昊元年,设置大理司卿,官秩正三品。

    洪武元年革除。

    三年,设置磨勘司,所有各司刑法、财政,有冤枉隐瞒不报的,审查他的功过上奏。

    不久也革除。

    洪亟三年设置磨勘司,设司令、司丞。

    七年,增设司令一人,司丞五人,首领官五人,分为四科。

    十年革除。

    十四年恢复设置磨勘司,设司令一人,左、右司丞各一人,左、右司副各一人。

    二十年又罢除。

    十四年,恢复设置大理寺,改卿的官秩为正五品,左、右少卿从五品,左、右寺丞正六品。

    它的下属,左、右寺正各一人,寺副各二人,左评事四人,右评事八人。

    又设置审刑司,共同审断各种案件。

    凡是大理寺所办理的案件,审刑司再详细审议。

    审刑司设左、右审刑各一人,正六品;左、右详议各三人,正七品。

    十七年,在太平门外改建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审刑司、五军断事官官署,命名那个地方称作贯城。

    十九年,罢除审刑司。

    二十二年恢复,卿官秩正三品。

    少卿二人,正四品,丞三人,正五品。

    它的左、右寺官和过去一样。

    二十九年,又罢除,完全移交案卷于后湖。

    建文初年恢复设置,改左、右寺为司,寺正为都评事,寺副为副都评事,司务为都典簿。

    司务,洪武二十六年设置。

    成祖初年,仍旧设置大理寺,它的左、右寺设官,恢复如同洪武时。

    又因左、右二寺评事多少不一,所管理事务也繁简不均,以二寺评事均分,左、右各六人,如同刑部、都察院十二司道,各自带管直接辖属地方审录。

    起初,尽垦设左评事四员,分管在京各司以及直隶卫所、府州县刑法。

    右评事八员,分管在外十三布政司、都司、卫所、府州县刑法。

    永乐二年仍恢复旧制。

    后来定都北京,又改分寺属。

    两京、五府、六部、京卫等衙门刑法,属于左寺。

    )i蛙垂、尘玉二府,南北直隶卫所、府州县并在外浙江等布政司、都司、卫所刑法,属于右寺。

    弘治元年,裁减右评事四人。

    当时天t罪囚,大都不解押审问,右寺事务比左寺简单。

    万历九年,重新确定左、右寺分别处理天下刑狱。

    浙江、福建、山东、卢东、四川、贵州六司道,由左寺掌管。

    江西、陕西、河南、山西、湖广、广西、云南七司道,由右寺掌管。

    以能按法律定罪的为称职。

    大理寺的设立,为了谨慎用刑。

    三个法律部门会审,初审,刑部、都察院为主,复审,本寺为主。

    明朝初年,仍然设置刑具、牢狱。

    垫塑以后,只查阅案卷,囚犯都不到寺。

    司务掌管收发公文。

    詹事府,詹事一人,正三品,少詹事二人,正四品,府丞二人,正六品。

    主簿厅,主簿一人,从七品,录事二人,正九品,通事舍人二人。

    左春坊,大学士,正五品,左庶子,正五品,左论德,从五品,各一人,左中允,正六品,左赞善,从六品,左司直郎,从六品,后不常设,各二人,左清纪郎一人,从八品,不常设,左司谏二人,从九品,不常设。

    右春坊,也如此。

    司经局,洗马一人,从五品,校书,正九品,正字,从九品,各二人。

    詹事掌管府、坊、局的政事,以辅佐教导太子。

    少詹事辅助他。

    凡是入宫服侍太子,与坊、局翰林官轮流当值进讲尚书、春秋、资治通鉴、大学衍义、贞观政要各书。

    提前编辑成章进奉,然后到文华殿讲读。

    讲读完毕,率领他的同僚下属,以朝廷所处理的军政大事以及安抚告谕各蕃国恩义,向太子陈述。

    凡是朝贺,必定先奏明朝廷,然后准备奏本进见。

    所有府僚及坊、局官与翰林院职务互相兼任,考试士子、修撰国书都参加进去。

    通事舍人掌管束宫朝见、告辞拜见的礼仪,传令慰问的事务,凡是朝廷大臣朝贺、进笺、进春、进历于太子,便引领进入并奉举盘案。

    春坊大学士掌管太子上奏请,下启笺以及讲读的事务,都谨慎小心并监督省察。

    庶子、谕德、中允、赞善各自奉守职务而相从。

    凡是太子监国、抚军、出外巡狩,以及朝会出入,回复书函,签章,必定审查签署而移交詹事。

    各种吉祥和灾祸必定报告。

    内外各种政务可以作为规谏鉴戒的,依据事情而晓谕。

    伶人、仆御有改变新乐、引导逢迎不符合礼仪的,便陈述古义,申明典制,纠正并请求排斥远离他们。

    司值、清纪郎掌管弹劾东宫僚属,纠察举报办事人员。

    文华殿讲读完毕,众臣退班,有单独留下奏事以及私下谒见的,便共同纠劾他。

    司谏掌管箴劝教诲借鉴告诚,以拾遗补过。

    凡是有向东官通报事情,与司直、清纪执笔记录旨意,规劝匡正那些错误不妥的。

    洗马掌管经史子集、制典、图书刊刻编辑的事务。

    设立正本、副本、贮本以预备进奉阅览。

    凡是天下图书籍册进献束宫的,都接受并收藏。

    校书、正字掌管缮写装潢,说明书中的错误而调和其音韵反切,以辅助洗马。

    在此之前,洪武初年,设置大本堂,在那里放置古今图册典籍,召各地著名儒士训导太子、亲王。

    各儒士专门讲授一经,分班轮换值夜。

    随后,太子住在文华堂,各儒师更替侍从,又挑选才能杰出之士入宫充当伴读,常常赐宴、赋诗,商讨古今大事,评论文章才学。

    这时,东宫官员,除太子少师、少傅、少保、宾客之外,便有左、右詹事,同知詹事院事,副詹事,詹事丞,左、右率府使,同知左、右率府事,左、右率府副使,谕德,赞善大夫,都以有功勋的老臣兼任其职。

    又有文学、中舍、正字、侍正、洗马、庶子以及赞读等官。

    十五年,重新确定左、右春坊官,各设庶子、谕德、中允、赞善、司直郎,又各设大学士。

    不久确定司经局官,设洗马、校书、正字。

    二十二年,因为官职牵连没有统率,开始设置詹事院。

    二十五年,改院为府,定詹事官阶正三晶,春坊大学士正五品,司经局洗马从五品。

    虽然各有印章,而政事总揽于詹事府。

    二十九年,增设左、右春坊清纪郎、司谏、通事舍人。

    建文年间,增设少卿、寺丞各一人,宾客二人。

    又设置资德院资德一人,资善二人。

    它的下属,赞读、赞书、著作郎各二人,掌管典籍各一人。

    成祖恢复旧制。

    英宗初年,命令大学士提调讲读官。

    按詹事府多由其它官员兼任。

    天顺以前,或尚书、侍郎、都御史,成化以后,大都以礼部尚书、侍郎由翰林出身的兼任此职。

    它的协理的人没有常任官员。

    春坊大学士,景泰年问,倪谦、刘定之以后,祇有杨廷和担任一次,后来不再设置。

    它的司直、司谏、清纪郎也不常设。

    只有嘉.靖十八年以陆深焉詹事,崔铣为少詹事,王教、罗洪先、华察等为谕德、赞善、洗马,皇甫漳、唐顺之等焉司直、司谏,都是天下名儒。

    从明初宋濂等人之后,束官僚属没有比这时更兴盛的了。

    从此,太子出阁讲读,常常点调别的官员,本府坊局只是翰林官迁转的过渡。

    翰林院,学士一人,正五品,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各二人,都是从五品,侍读、侍讲各二人,都是正六品,五经博士九人,正八品,都是世袭,见他处。

    典籍二人,从八品,侍书二人,正九品,后来不常设。

    待诏六人,从九品,不常设。

    孔目一人,没有入流。

    史官修撰,从六品,编修,正七品,检讨,从七品,庶吉士,没有固定的额员。

    学士掌管制策诰令、史册、文章的事务,以考订评议制度,详细订正文书,预备天子询问。

    凡是御前讲席每天讲习经史纂修实录、宗室谱牒、史志等各种书,编纂六曹奏章,都奉敕令而总领办理。

    诰敕,以学士一人兼领。

    正统年间,王直、玉墓以礼部侍郎兼学士,专门负责诰敕,后来罢除。

    垫涂七年,恢复设置。

    :垂婆年间,自钹、费宏等由礼部尚书进入塞扬,专门掌管诰敕。

    塞堕大年又罢除,以讲、读、编、检等官管理。

    大政事、大典礼,聚集群臣会同商议,则与各部门参议决定其可否。

    皇上临幸太学听讲,所有郊祀庆贺成功等各种宴会,则学士侍坐于四品京卿以上。

    侍读、侍讲掌管讲读经史。

    五经博士;起初设置五人,各自负责专门一经讲读大义,后来特别赐予圣贤先儒的后世子孙世袭,不管理院中事务。

    史官掌管修纂国史。

    凡是天文、地理、皇室宗族、礼乐、兵刑各种大政事,以及诏敕、书信檄文,批答王言,都登记并誊录,以预备编纂实录。

    国家有纂修著作书籍,便分别掌管考证辑补写作的事务。

    御前讲席充当展卷官,乡试充当考试官,会试充当同考官,殿试充当收卷官。

    凡是记录帝王日常生活,编纂六曹奏章,誊写黄籍册封等都充任。

    庶吉士在翰林院读书,以学士一人教导他们。

    侍书掌管以六书供奉侍候。

    待诏负责应对。

    孔目掌管公文。

    呈元年,刚设置翰林院,官阶正三品,设学士,正三品,侍讲学士,正四品,直学士,正五品,修撰、典簿,正七品,编修,正八品。

    洪武二年,设置学士承旨,正三品,改学士,从三品。

    侍讲学士,正四品,侍读学士,从四品,修撰,正六品。

    增设待制,从五品,应奉,正七品,典籍从八品,等官。

    十三年,增设检阅,从九品。

    十四年,确定学士焉正五品,革除承旨、直学士、待制、应奉、检阅、典簿,设孔目、五经博士、侍书、待诏、检讨。

    命令编修、检讨、典籍同左春坊左司直郎、正字、赞读考察驳正各司奏章,平正允当便签署其职衔为“翰林院兼平驳诸司文章事某官某”署上自己姓名。

    十八年,重新确定官品人数,如网上文所列,祇是没有庶吉士,把侍读提到侍讲之前。

    建文时期,仍旧设承旨,改侍读、侍讲两学士焉文学博士,设立文翰、文史二馆,文翰馆居处侍读、侍讲、侍书、五经博士、典籍、待诏,文史馆居处修撰、编修、检讨。

    改孔目为典簿,改中书舍人为侍书,而隶属翰林院。

    又设文渊阁待诏以及拾遗、补阙等官。

    成祖初年恢复旧制。

    那年九月,特别选拔讲、读、编、检等官参与机要事务,选用没有定员,称之为内阁。

    因而解缙、胡广等已值班文渊阁,还是相继署理院事。

    到洪熙以后,杨士奇等加官至师保,礼仪超过百官,纔不再署理院事。

    正统七年,翰林院落成,学士钱习礼不设杨士奇、杨溥的座位,说“这不是三公府”二杨上报皇帝。

    于是命工部准备桌椅,礼部定位列次序,以内阁本来就是翰林职位。

    台堕、坠鏖以前,公文称呼,还称翰林院,以后则直接称内阁。

    它在六部,自成化时期,周洪谟以后,礼部尚书、侍郎必定来自翰林院,吏部两侍郎必有一个来自翰林院。

    那些来自翰林院的,尚书便兼学士,六部都是这样,侍郎便兼侍读、侍讲学士。

    那些在詹事府以及坊、局官员,视其品级,必定带翰林院官街。

    詹事、少詹事带学士街,春坊大学士不常设,庶子、谕德、中允、赞善、洗马等则带讲、读学士以下至编、检官街。

    史官,从洪武十四年设置修撰三人,编修、检讨各四人。

    此后由一甲进士任职及庶吉士留馆任职,往往超编,没有定员。

    嘉靖八年,又确定讲、读、修撰各三人,编修、检讨各六人,都从吏部推举替补,如同各司的条例。

    然而不久,就因为侍从人员少,诏令选拔端正有学问的人以充当人选,因此改御史胡经、员外郎陈束、主事唐顺之等七人都为编修。

    以后仍旧因循旧例,由庶吉士授官,最终无定员。

    崇祯七年,又考试选拔推官、知县等为编修、检讨,然而也是创举,不是常制。

    庶吉士从洪武初年有六科庶吉士。

    十八年,以进士在翰林院、承敕监等近侍的人,都称庶吉士。

    永乐二年,开始定为翰林院庶吉士,选拔进士中文章优等以及擅长书法的人担任。

    三年考试他们。

    那些留用的,二甲授官编修,三甲授官检讨;不能留下的,便焉给事中、御史,或出京任州县官。

    宣德五年,阕始命学士教导学习。

    万历以后,掌管教导的,专门用吏、礼二部侍郎二人。

    明朝初年,曾经设置弘文馆学士,洪武三年设置,以胡铉为学士,又命令刘基、危素、王本中、睢稼都兼弘文馆学士,不久罢除。

    宣德年间,恢复设弘文阁于思善门右,以翰林学士杨溥执掌阁印,不久并入文渊阁。

    秘书监,洪武三年设置,官阶正六品,任命监丞一人,直长二人,不久决定设令一人,丞、直长各二人,掌管内府书籍。

    十三年,并入翰林院典籍。

    起居注,甲辰年设置。

    昊元年定官秩正五品。

    洪武四年,改定正七品。

    六年,升从六品。

    九年,定起居注二人,后来革除。

    十四年,恢复设置,官阶从七品,不能罢除。

    至万历年间,命令翰林院官兼任此职。

    不久又罢除。

    不久都罢除。

    国子监,祭酒一人,从四品,司业一人,正六品。

    它的下属,绳愆厅,监丞一人,正八品。

    博士厅,五经博士五人,从八品。

    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助教十五人,从八品,学正十人,正九品,学录七人,从九品。

    典簿厅,典簿一人,从八品。

    典籍厅,典籍一人,从九品。

    掌仆厅,掌撰二人,没有入流。

    祭酒、司业,掌管国学诸生训导的政令。

    所有举人、贡生、官生、恩生、功生、例生、土官、外国生、功勋之臣及功勋外戚大臣年幼子弟进入学监的,奉监规而训导教育督促他们,以明白事体通达实用的学问造就他们,以孝悌、礼义、忠信、廉耻为他们的根本,以六经、诸史作为他们的学业,务必各个朔望以敦厚善良,敬业乐群,以修习发扬古代乐正、成均之学的师道。

    有不遵从教导的,用荆条鞭打他,不悔改,贬谪驱逐他。

    那些遵从教导的,有升堂积分破格录用的方法。

    督课学业摹写文字,每季呈翰林院考核,文册在年终奏上。

    每年仲春仲秋上丁日,派遣大臣祭祀先师孔子,便总领祭祀的礼仪。

    皇上驾临国学,便手持经书坐讲。

    新进士登科,便坐而接受拜谒。

    监丞掌管绳愆厅的事,以参与管理监中事务,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各位师生有遇错以及供应的膳食不洁净,一并纠察惩罚,并且把它记录在记载过错的集愆册上。

    博士掌管分经讲授,并时常考查。

    凡是经书,用易、诗、书、春秋、礼记,每人专讲一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兼研习。

    助教、学正、学录掌管六堂的训诲,学生在本堂修习学业,便为他们讲说经义文字,用规矩引导规范他们。

    典簿掌管公文、金钱出纳收支。

    典籍掌管书籍。

    掌僎掌管饮食。

    塑朝初年,便已设置国子学。

    乙巳年九月设置国子学,以过去的集庆路学充当。

    邀亟十四年改建国子学于整坠山下。

    设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典乐、典书、典膳等官。

    昊元年,制定园子学官制,增设祭酒、司业、典簿。

    祭酒,正四品,司业,正五品,博士,正七品,典簿,正八品,助教,从八品,学正,正九品,学录,从九品,典膳,省注。

    洪武八年,又设置中都园子学,官秩正四品,命令国子学分派官员担任。

    十三年,改典膳焉掌僎。

    十五年,改为国子监,官阶从四品,设祭酒一人,司业一人,监丞、典簿各一人,博士三人,助教十六人,学正、学录各三人,掌僎一人。

    各官品级,如上文所列。

    4塑园子监制度也如此。

    十六年,以宋讷为祭酒,敕令告谕他说:“太学是天下贤阗,礼义从那里生出,人才从那里兴起。

    您学问深厚德行高洁,故特别任命为祭酒。

    希望体察我立儒教的愿望,使众儒生有所成就,士林习气大变,国家将有依赖。”又命曹国公李文忠领监事,皇上时常临幸。

    因为这个缘故监官不得在中鹿设座,从中门出入。

    二十四年,重新制定国子监品级、人数。

    都如上文所列。

    中都园子监设祭酒、司业、监丞、典簿、博士、学正、学录、掌镤各一人,助教二人,品级与在京城的相同。

    二十六年,罢除中都国子监。

    建文年问,升监丞焉堂上官,革除学正、学录。

    成祖恢复旧有制度。

    永乐元年设置园子监于北京,设祭酒、司业、监丞、典簿、博士、学正、学录、掌僎各一人,助教二人。

    后来增设没有常数,助教至十五人,学正至十一人,学录至七人。

    后来革除助教二人,学正四人,学录二人。

    蔓历九年,又革除助教四人,学录一人。

    宣德九年撤销司业。

    弘治十五年恢复设置。

    明朝初年,祭酒、司业,挑选有学问品行的人担任,后来都由翰林院官员转迁。

    衍圣公,孔氏世袭,正二品。

    袍带、诰命、朝班一品。

    洪武元年,授予孔子五十六代孙孔希学袭封。

    他的下属有,掌书、典籍、司乐、知印、奏差、书写各一人,都以非世袭的官充当。

    曲阜知县,孔氏世袭职位。

    洪武元年,授予孔子后裔子孙孔希大为曲阜世袭知县。

    翰林院世袭五经博士,正八品,孔氏二人,正德元年,授予孔子五十九世孙孔彦绳主持衢州庙祀。

    宋孑l端友跟随高宗南渡,住家殷衢州,这是丑且南宗。

    正德二年,授予孔闻礼奉祀子思庙祀。

    颜氏一人,景泰三年,授予颜子五十九世孙颜希惠。

    曾氏一人,嘉靖十八年,授予曾子六十代孙曾质粹。

    仲氏一人,万历十五年,授予子路后裔子孙仲吕。

    孟氏一人,景泰三年,授予孟子后裔子孙孟希文。

    周氏一人,景查七年,授予先儒周敦颐后裔子孙周冕。

    程氏二人,景泰六年,授予先儒程颐后裔子孙程克仁。

    崇桢三年,授予先儒程颢后裔子琢程接道。

    邵氏一人,崇塑三年,授予先儒邵雍后裔子孙邵继祖。

    张氏一人,玉壁二年,授予先儒张载后裔子孙张文运为博士。

    朱氏二人,景泰六年,授予先儒朱熹后裔子孙朱梃。

    嘉靖二年,又授予釜墅为博士,主持婺源庙祀。

    刘氏一人,景泰七年,授予诚意伯刘基七世孙刘橡,后来革除。

    教授司,教授,从九品,学录、学司,都没有入流,孔、颜、曾、孟四氏,各一人。

    又尼山、洙泗两个书院,各有学录一人。

    在此之前,元代封孑l子后裔为衍圣公,赐三品官印。

    洪武元年,太祖让孔希学袭封为衍圣公之后,因此对礼臣说:“孔子是万代帝王之师,对待他的后裔,官阶只有三品,称不上褒奖尊崇,授予孔希学官阶二品,赐以银印。”又命令免除孔、颜、孟三家子孙徭役。

    十八年,敕令工部询问,凡是有圣贤子孙因犯罪判服劳役的,释放他们。

    永乐二十二年,在京城赐给衍圣公宅院,加一品金织衣。

    正统元年,下诏免去所有圣贤子孙的差役,选拔周、程、张、朱各先儒子孙聪明俊秀可教育培养的,不局限人数,送到所在儒学读书,仍旧给予麇生饭食。

    成化元年,给予孔、颜、孟三氏学印,令每三年贡奉有学问品行的人一名,入国子监学习。

    六年,命衍圣公开始袭封的在监学读书一年。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