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章六十三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于是就停止不再治理。

    不久,总河侍郎李化龙又主张开通洳河,连接到直河,来避开河道的危险。

    工科给事中侯庆远极力支持这种说法,然而,因为估计的费用太少,规定期限太短暂,请求专门委任官员并负责完成这件事。

    三十二年正月,工部回复李化龙的奏章,说:“开通洳河有六大好处,其不可怀疑之处有二。

    洳河开通后运河不凭借黄河,黄河水有与无任凭它,这是好处之一。

    用二百六十里的洳河,避开三百三十里的黄河,这是好处之二。

    运河不凭借黄河,那么,我执掌国政就能够详察事理而治理它,这是好处之三。

    估计耗费二十万金,开通河道二百六十里,比照朱衡新河费力少而收效大,这是好处之四。

    开通河道必定进行招募,春天饥荒之时兴起工役,麦子戍熟之时解散人力,富裕百姓不受侵扰,贫穷百姓得到供养,这是好处之五。

    运粮船只经过大河,必定期会到春末,实际上害怕河水泛滥,运道入洳河,早晚都无妨碍,这是好处之六。

    治理陵谷抵挡水患,帮助百姓防止灾难,这是不怀疑的第一点。

    徐州向来遭到洪水侵害之苦,洳河开通以后,徐州百姓遭受水淹也就减少,这是不可怀疑的第二点。”皇帝很赞许他的主张,命令迅速聚集工役作为长久之计。

    八月,李化龙禀报分水河竣工,运粮船只经由洳河的有三分之二。

    适逢李化龙服丧离去,总河侍郎曹时聘接替,上书颂扬李化龙的功劳。

    然而这时,疏浚黄河、疏通洳河,两处工程同时兴起,工程未能完成,而黄河几次泛滥毁坏漕运渠道。

    给事中宋一韩便谴责李化龙开通洳河的失误,李化龙非常忿怒,上奏章为自己争辩。

    曹时聘也极力陈述洳河可以依赖,于是,谋划处理事后遗留的六件事上奏朝廷。

    工部回复全都依从他们的主张。

    并且说:“洳河开通于漕运阻塞的时候,本来不能因为洳河而废弃黄河;漕运便利在于洳河开通成功之后,也不能因为黄河而废弃洳河。

    两绦河的便利都保存,差不多在情势急迫之时可以依赖。”因此,请求修筑郗山堤,削减顿庄嘴,平息大泛口湍急水流,疏通猫儿窝等处的淤浅,建立巨梁昊冲闸,增筑三市徐塘坝,来完成洳河没有完成的工程。

    诏令依照其主张。

    遇了几年,洳河工程没有完成,监督漕运的人又舍弃洳河经由黄河。

    船只有被颠覆的,改道于黄河、洳河之间,运输时间超过限期很久。

    万历三十八年,御史苏惟霖上疏陈述黄河、洳河的利与害,请求把力量集中于洳河,大致是说:“黄河从清河经过桃源,向北到达直河口,全长二百四十里。

    这在洳河下游,水流平稳河床宽广,运输船只每日行驶仅仅十里。

    然而没有其他的道路,所以必须利用它。

    从直河口往上,经过邳州、徐州到达镇口,长二百八十多里,这叫做黄河,又一百二十里,纔到达夏镇。

    其束边从猫窝、洳沟到达夏镇,只有二百六十多里,这叫做洳河。

    东西相对,舍弃此河就是彼河。

    黄河三四月之间水浅与洳河相同。

    五月初,其水流汹涌,好像从天上降下来一样,前行一步都很困难。

    由于其水夹带泥沙而来,河口一天天淤塞增高。

    到七月初,则比原先浅少枯竭十倍。

    总合起来计算,没有一个时候能从此经过。

    淹死船夫损毁船只,其危书很大。

    洳河为期不远就能到达,始终风浪很少,只要得到真心实意称职的官吏,不到三五年,欠缺之处完全可以补足,这是延续百年的便利啊。”工科给事中何士晋也说:“运道最险的没有什么比得上黄河。

    从前,河水从昭阳湖流出,夏镇以南运道被冲击阻隔,开通洳河的主张纔确定。

    避免水浅与湍急的徐、吕二洪的危险,聚积各处泉水,按照一定的时间开关闸门,通行无阻长达六年。

    而今天突然想舍弃洳河经由黄河,导致仓皇损坏粮船。

    有时改为经由大浮桥,因河道淤塞,又恢复经由洳河。

    因此,运抵水湾就延迟了,心情急切地有守候挨冻的忧虑,经由黄河的危害大致可以看到了。

    祇是洳河工程没有完成,宽窄深浅不一致。

    应当扩宽挖深,与会通河相等。

    重载运去空船返回,往来不互相妨碍,盘旋不互相回避,河水常常充足,粮船不滞留。

    每年花费水衡钱几万两钱财,用廉洁有能力的官吏监督,三年就可以竣工。

    然后,沿着骆马湖北岸,往东到达宿迁,大量兴起疏浚工役,完全避开黄河的危险,那么疏通洳河的事便完成了。

    有的说泉水细微,太宽太深,不会有水。

    不知道洳河水源远从蒙山、沂山而来,近处挟带徐塘、许池、文武各泉河,大抵比照济宁泉河略微相等。

    吕公堂河口已经堵塞,那么,山东各泉水就汇合起来全部收聚,加上使用闸坝堤防,还担心什么水不充足呢?有人说直接到达宿迁,此工程迂回曲折很难完成,其实在于任用得到适当的人,全面整理有法罢了。”奏疏呈入,没有答复。

    第二年,工部审察总河都御史刘士忠洳黄便宜疏,说:“洳河渠道在春夏之间,被沂、武、京河山水冲发,泥沙淤积,堤岸溃决,每年年终应当依照南旺的办法来整治。

    但是别处没有释放河水的地方,其形势不得不堵塞洳河坝,使河水又回到黄河。

    所以,每年三月初,就打开洳河坝,让粮船及官船民船经由直河进入。

    到九月内,就打开召公坝,进入黄河,以便利于空船返回及官船民船往来。

    到第二年二月中旬堵塞它。

    半年经由洳河,半年经由黄河,这是两利的办法。”因此,请求增加驿站设置官吏。

    又审寨苏惟霖的奏章,说:“直隶猫窝浅,是沂河下游,河道宽阔泥沙淤积,不适合使用闸门,是洳河的最大祸害。

    应当向西开通一条偃月形河道,使通到沂口。

    凡是河水挟带泥沙而来,泥沙的特性喜好直走,有偃月形河道来分流它,就聚积于回旋低下之处,捞取或冲刷比较容易,而洳河灾害便稍微减少了。”全都回复可行。

    这以后,洳河就成为永久的便利,只需要修补整治罢了。

    然而,洳河河床狭窄,冬春时,粮船返空仍然经由黄河。

    万历四十八年,巡漕御史毛一鹭说:“洳河连接夏镇的地方建有闸门九座,连接中河的地方只能依赖于草坝。

    分管官吏主张在直口等处建立闸门,请求全部施行。”诏令依从他的主张。

    塞祯四年,总漕尚书杨一鹏疏通洳河。

    九年,总河侍郎周鼎上奏重新疏通洳河成功。

    过了很久,周鼎因黄河决堤而获罪,被贬谪戍守边疆。

    给事中沈胤培因为他整治洳河便利运输的功绩焉他辩白,获得减轻定罪。

    卫河,源出于河南辉县苏门山百门泉。

    经过新乡、汲县然后向东,到达畿南浚县境内,淇水流入其中,称之为白沟,也叫做宿胥演。

    宋、元时期名叫御河。

    从内黄向东流出,到山东馆陶西面,与漳水汇合。

    往东北到达临清,与会通河汇合。

    向北经过德、沧等州,到达青县南,汇合滹沱河。

    向北到达天津,汇合白河流入大海。

    造就是所说的卫漕。

    其河水浑浊水势强盛,运道获得它,纔没有浅滩险阻的忧虑。

    然而,从德州往下逐渐与海接近,地低河窄容易被冲垮河堤。

    当初,永乐元年,沈阳军士唐顺说:“卫河到达直沽流入大海,南边距离黄河陆路纔五十里。

    假若开挖卫河,又在距离黄河一百步的地方建立储藏粮食的处所,容纳从南方运送来的粮饷,到达卫河交接运送,公家私人两者都便利。”于是,命令朝廷大臣谋划,没有施行。

    这年冬,命令都督愈事陈俊运送淮安、仪真粮仓的粮食一百五十万余石到阳武,从卫河转运到北京。

    五年,从临清到渡口驿溃决堤庠七处,派遣士兵堵塞它。

    后来,宋礼开通会通河,卫河与它汇合。

    当时,正屡屡出现堤岸溃决,于是命令宋礼一起治理它。

    宋礼说:“卫辉到直沽,河道堤岸多低矮单薄,假若不探源析流,仅仅致力于堤岸的修筑,担心再次溃决.,耗费人力财力会更多。

    会通河到魏家湾,与土河连接,其处可以开通两条小渠来排放到土河。

    即使遇到水涨,往下流入卫河,自然没有流出河岸的灾难。

    德州城西北也可以开通一条小渠。

    从卫河岸东北到旧黄河十二里,而中间五里原先有沟渠,应当开通河道七里,排放河水流入旧黄河,到达海丰大沽河流入大海。”诏令依从他的主张。

    英宗初年,永平县丞李佑请求堵塞漳河以防水患,疏通卫河以通行船只。

    依从他的请求。

    正统四年,修筑青县境内的卫河堤岸。

    十三年,依从御史林廷举的奏请,导引漳河水流入卫河。

    十四年,黄河在临清四闸决口,御史钱清请求疏通其南边的撞圈湾河使到达卫河。

    依从他的主张。

    景泰四年,运粮船只因张秋的溃决被阻。

    河南参议丰庆请求从卫辉、胙城到沙门,陆路运输三十里进入卫河,用船运送到京师。

    命令漕运都督徐恭审察上报,依照他的计策。

    山东愈事江良材曾经说:“挖通黄河通卫河有三个便利。

    原先,黄河从孟津到达怀庆往东北流入大海。

    现在,卫河从汲县到达临清、天津流入大海,即仍是原先黄河的河道,这是便利之一。

    三代以前,黄河往东北流入大海,宇宙问纯全之气所集聚。

    黄河改道向南,纯全之气就转移。

    现在,在河阴、原武、怀庆、孟津之间导引黄河流入卫河,到达天津,不单是徐、沛二县的水灾平息,而且京城山川壮美一百倍,这是便利之二。

    丞塑,漕运船只到封丘,陆路运输到淇门进入卫河。

    现在,导引黄河注入卫河,冬春水平,漕运船只到河阴,顺流到达卫河。

    夏秋水急,仍然从徐、沛到达临清,往北到达京城。

    并且修整田问水道,选择好的主管官吏担任此职,可以防备旱涝灾害,抵御战乱。

    逐渐形成直隶、河南富强之势,这是便利之三。”詹事霍韬推崇并以为他的计策对,详细上奏报告朝廷。

    结果没有施行。

    万历十六年,总督河漕杨一魁主张导引沁水流入卫河,命令给事中常居敬勘测斟酌是否可行。

    常居敬说:“卫水小沁水大,卫水清沁水浊,恐怕利少害多。”于是停止。

    泰昌元年十二月,总河侍郎王佐说:“卫河水被堵塞,只有挽回漳水、导引沁水,辟开丹水三个办法。

    挽回漳水困难,而导引沁水多有祸患。

    丹水则虽然水势与沁水相同,然而丹水口已经辟开,从修武以下都成为安稳之水,建立闸门修筑堤坝,可以留传永久的利益。”皇帝命令同意,而最终也没有能够施行。

    崇祯十三年,总河侍郎张国维说:“卫河汇合漳、沁、淇、洹各水,往北流到临清,汇合闸河以补济运道。

    自从漳河改道别处,卫河水流减弱,挽回漳水导引沁水的主张,提出而没有施行。

    应当疏通辉县泉水,并且酌量导引漳水和沁水,辟开丹水,疏通滏、洹、淇三水的利与害得与失,命令河南巡抚、巡按勘测议定后上报。”最终没有施行。

    漳河,出于山西长子的叫做浊漳,出于乐平的叫做清漳,一起往东经过河南临漳县,经由畿南真定、河间直奔天津流入大海。

    它的支流到山束馆陶西南五十里,与卫河汇合。

    洪武十七年,河水在临漳决堤,敕令守臣防护。

    又训谕工部,凡是堤塘堰坝可以防御水灾的,都要预先修治好。

    主管官吏把黄、沁、漳、卫、沙五河所溃决堤岸的宽度,都绘成图并计算工程耗费上报朝廷。

    诏令兵士和百姓共同修筑它。

    永乐七年,在固安县贺家口决堤。

    九年,在西南张固村河口演决,与滏阳河合流,低处田地不能耕种。

    临漳主簿趟永中请求让受灾人家在漳河两旁开垦高山荒地。

    依从他的请求。

    这年,修筑沁州及大名等府演决的堤岸。

    十三年,漳河、滏阳河一起泛滥,淹没磁州田中作物。

    二十二年,泛滥于广宗。

    洪熙元年,漳河、滏阳河一起泛滥,冲决临漳兰冢村等堤岸二十四处,派遣兵士和百姓进行修筑。

    宣德八年,又修筑三冢村堤口。

    亚统元年,漳水、滏水一起泛滥,毁坏临漳杜村西南堤岸。

    三年,漳河在广平、顺德决堤。

    四年,又在彰德决堤。

    都命令进行修筑。

    十三年,御史林廷举说:“漳河从沁州发源,七十余沟水汇合而成为一河,到肥乡,堤岸狭窄,水势迅急,所以成为百姓的祸害。

    元朝时期,分支流入卫河,以减缓其水势。

    永乐年间堵塞,旧迹尚存,离广平大留村十八里。

    应当征调役夫开通,建立闸门,阻止河水回流,然后疏通挖宽肥乡水道。

    那么漳河水就减弱,以避免百姓遭受水灾,而且卫河水增加,便利于漕运。”依从他的主张。

    漳水便和卫河沟通。

    亚德元年,疏浚滏阳河。

    此河原在任县新店村东北,源出磁州。

    经过永年、曲周、平乡,到达穆家口,汇合百泉等河往北流。

    永乐年问,漳河决堤而又与其汇合,二水常常一起造成灾害。

    到了景泰年问,又汇合漳河,直冲曲周各县,沿河之地都筑堤防备它。

    戍化年间,旧河道淤塞,冲刷新店西南成为新河,汇合沙、沼等河流入穆家口,也筑堤防备它。

    英宗时代,连丞已经沟通卫河。

    弘治初年,更改道流入御河,于是,放弃滏阳河堤岸不去治理。

    这以后,漳水又流入新河,两岸土地全被淹没。

    任县百姓高旸等把情况上报,下交巡抚官吏勘测上奏,说:“穆家口是各条河流的聚合之处,应当从这里开始,而一起疏通新旧河道,使其分流。

    漳河、滏阳河的残缺堤岸依次修筑。”依从他的主张。

    从此以后,漳河、滏阳河合流,然而,流入卫河的河道渐渐堵塞了。

    万历二十八年,给事中王德完说:“漳河在小屯决堤,往东经过魏县、元城,到达馆陶流入卫河,这是一变,其灾害小。

    在高家口决堤,分为二支流于临漳的南北,都到成安束吕彪河合流,经过广平、肥乡、永年,到达曲周流入滏水,一起流到青县口纔流入漕河,这是第二次变化,其灾害大。

    滏水不能胜过漳水,然而现在容纳漳水,则狭小不能约束巨浪,不利于外流而对百姓造成灾害。

    卫水从前依赖漳河,而现在却舍弃漳河,那么,细小缓慢的水流就不能卷走泥沙,因为干涸而对运道造成灾害。

    堵塞高家河口,导引流入小屯河,耗费少而获利多,这是上策。

    仍然从回龙镇到小滩流入卫河,耗费大而受害少,这是中策。

    修筑昌彪河口,加固漳水堤岸,运道不给与便利,本地不遭受灾害,这是下策。”命令河漕督臣集中商议施行治理。

    直隶巡按佴祺也请求导引漳河。

    一起下交督臣,急速导引漳河汇合卫河,以谋求永远流通。

    最终没有施行。

    沁河,出于山西沁源县绵山东谷。

    穿遇太行山,往东南流三十里进入河南境内。

    绕过河内县东北,又往东南流到武陟县,与黄河汇合然后向东流注,到达徐州以补济漕运。

    其支流从武陟红剂口,经过卫辉流入卫河。

    元郭守敬说:“将沁河余水导引到武陟,往北流汇合御河灌溉田地。”这是沁水流入卫河的原来的行迹。

    明朝初年,黄河从荣泽直奔陈水、颖水,径直流入淮河,不与沁水汇合。

    于是,开凿渠道导引,使黄河仍然流入沁水。

    遇了很久,沁水完全流入黄河,因此,流入卫河的故道堵塞了。

    武陟,是沁水、黄水汇合之处。

    永乐年问,两次溃决两次修筑。

    宣德九年,沁水在马曲湾决堤,经过获嘉到新乡,水深成河,到城北又汇合成为湖泽。

    筑堤来防御,还不能阻止。

    新乡知县许宣请求把决口修筑坚固,使其经由故道。

    派遣官吏观察测量,依从他的主张。

    沁水稍微安定,但它的支流又流入卫河。

    正统三、四年间,武陟沁水堤岸又两次溃决两次修筑。

    十三年,黄河在荣泽决堤,背弃沁水而离去。

    于是,从武陟束宝家湾开通渠道三十里,导引黄河流入沁水,使到达淮河。

    从此以后,沁水、黄河逐渐大量汇合,然而,沁水流入卫河的河道渐渐淤塞。

    景泰三年,愈事刘清说:“自从沁水在马曲湾决堤流入卫河,沁、黄、卫三水相通,转运非常便利。

    现在,决口已经被堵塞,卫河搁浅。

    运输船只全部经甴黄河,经常遭遇险阻。

    应当派遣官吏疏通沁水供给卫河,军队和百姓的运输船只比照远近的便利而运送粮食。”诏令下到巡抚会集官员商议。

    第二年,刘清又说:“往东南的漕运船只,水浅不能行进。

    请求从荣泽进入沁河,疏浚冈头一百二十里使沟通卫河。

    张秋的溃决,是由于沁水汇合黄水,水势就变得迅急。

    假若导引沁水流入卫河,那么,张秋就没有灾患了。”行人王晏也说:“开通冈头建立闸门,分流沁水,使往南流入黄河,往北到达卫河。

    遇到水涨就关闭闸门,漕河可以永久无灾害。”一起下交督漕都御史王兹等核实后上报。

    第二年,给事中何升说:“沁河有干涸的港汊已成为河道。

    临清集结搁浅的船只,应当使其从这里进入黄河,估计二十天就可以到达淮安。”诏令王弦及都御史徐有贞视察沁河支流。

    不久,罢除导引沁河的主张。

    原先,王晏请求用沁水漕运,主管官吏多说不利。

    王晏坚持争辩。

    吏部尚书王直请求派官吏巡行河道,命令侍郎趟荣协同王晏前往。

    赵荣也说不利,此主张纔停止。

    天顺八年,都察院都事金景辉又请求疏通陈桥集古河,分流导引沁水,往北通到长垣、曹州、巨野,以到达漕河。

    诏令按照实情呈报使朝廷知道,最终没能施行。

    弘治二年夏,黄河溃决堤岸五处,流入沁河。

    这年冬天,又在祥符翟家口决堤,汇合沁河,流到丁家道口。

    十一年,员外郎谢缉因为黄河往南溃决,担心会牵制沁水往南流,徐、旦二洪必然干涸。

    请遏止黄河,在沁水筑堤,使其一起流入徐州。

    正下发主管部门勘测商议,第二年,漕运总兵官郭铉进呈副使张鼐引沁河议一书,请求在武陟木乐店开通沟渠到荆隆口,分流沁水流入贾鲁河,经由丁家道口以下徐、淮。

    倘若黄河或者改道向南,就导引沁水流入沟渠,来补济徐、旦二洪的运道。

    皇帝便命令张鼐治理其河。

    然而,曹县知县邹鲁又驳斥张鼐的主张,说导引沁水必然堵塞沁水流入黄河的河口,乎l,水不能返归河道,必然漫流于田地和民房。

    假若等到下游已经畅通然后纔堵塞它,水势冲击空虚之处,千里不回,其灾害更大,超过黄陵。

    并且起龄木乐店到达飞云桥,占地以千里计算,需用役夫上百万,累积工夫十年,不能确保它的成功。

    兖州知府龚弘支持他的说法,于是上奏说:“张鼐看见黄河水势往南流行,所以提出此主张。

    但是,今年秋天洪水逆流于东北,应当赶快疏通修筑。”于是,依从河臣抚臣的主张,修筑丁家口上下堤岸,而张鼐的主张最终被停止。

    到万历十五年,沁水在武陟束岸莲花池、金屹当决堤,新乡、获嘉全被淹没。

    朝廷议论筑堤来阻塞它。

    都御史杨一魁说:“黄河从沁水流入卫河,这是故道。

    自从黄河改道,而沁水与其一起往南,卫水时常干涸。

    应该导引沁水流入卫河,不使它帮助黄河造成灾害。”工部回复说:“沁水流入黄河,卫水流入漕河,它的由来已经很久速。

    最近,沁水在木乐莲花口以柬决堤,杨一魁因此提出这种主张。

    然而,科臣常居敬前去勘测,说:‘卫辉府所在地低于黄河,恐怕有被冲击之灾。

    并且沁水多有泥沙,流入漕河反而造成灾害,不如坚实地筑好决口,辟宽河床。”’于是停止其主张。

    万历三十三年,茶陵知州范守己又说:“嘉靖六年,黄河在丰县、沛县决堤。

    胡世宁说:‘沁水从红剂口分流流入卫河,近年开始堵塞。

    应当选择武陟、阳武之地开辟一河,往北到达卫水,以防备徐水、沛水的堵塞。

    ’适逢盛应期主张开通新渠,这主张最终没有施行。

    将近十年以前,河道泥沙淤塞沁口,沁水不能流入黄河,自从木乐店向东溃决堤岸,奔流入卫河,则胡世宁红剂口的说法确实可行。

    那时,守土众臣堵塞其决口,修筑坚固的堤防,仍然导引沁水流入黄河。

    而堤外河形直达卫河边,到现在还存在。

    请求建立石闸门于堤岸,分流导引一支河,从所决河道往东流入卫河。

    漕运船只从邳州逆黄河而上,通过沁水进入卫河,往东到达临清,那么会通河就可以废弃。”皇帝命令总河及巡抚、巡按勘测商议,没有施行。

    滹沱河,出于山西繁峙泰戏山。

    顺着太行山,掠遇晋、冀,弯曲连绵而向东,到达武邑汇合漳水。

    向东北到达青县岔河口流入卫河,往下流到直沽。

    有人说是九河中所称的徒骇就是此河。

    明朝韧年,故道从叶城、晋州到宁晋流入卫河,这以后改道不定。

    河床不很深,而水势强大。

    左右两岸附近之地大都平坦,夏秋雨水过多而成滂灾,挟持众多水流而冲破堤防,往往成为巨大的湖泽。

    洪水退去,则因为其河道浅窄淤塞,为此兴起工程。

    修筑堤防疏通水流,随时补救,不能大规模治理。

    洪武年间第一次疏通。

    建文、永乐年问,修筑武强、真定溃决堤岸三处。

    到洪熙元年夏天,久雨,河水大肆泛滥,置、定、深三州,蓁城、无极、饶阳、新乐、宁晋五县,低处的田地全被淹没,而滹沱河就长时间被淤塞了。

    宣德六年,山中之水又突然泛滥,冲壤堤岸,派遣军队和百姓疏通。

    正统元年,河水泛滥于献县,冲破大郭鼌窝口堤。

    四年,泛滥于饶阳,冲破丑女堤及献县郭家口堤,淹没深州田地一百多里,全都命令主管部门修筑。

    十一年,又疏通晋州故道。

    成化七年,巡抚都御史杨璇说:“霸州、固安、柬安、大城、香河、宝坻、新安、任丘、河间、肃宁、饶阳各州县多次遭受水灾,由于地势平坦宽广,河水容易聚积。

    而且,唐、滹沱、白沟三河上源堤岸全都低矮单薄,遇到大雨就会演决。

    官吏往东西两边排放洪水,把邻境当作沟坑。

    应当寻求原来的形迹,根据情况疏通它。”皇帝即刻命令杨璇督办这件事情,水灾稍微宁静。

    到了十八年,卫河、漳河、滹沱河一起泛滥,溃决漕河堤岸,从清平到天津决口八十六处。

    拖延了很久。

    弘治二年,修筑真定县白马口和近城堤岸三干九百多丈。

    五年,又修筑护城堤二条。

    后来,又连年发生大水灾,真定城内外全都泡在水里。

    改挖新河后,水灾纔停止。

    嘉靖元年,修筑束鹿城西决口,修筑晋州紫城口堤岸。

    不久,又连年遭受水害。

    十年冬,巡按御史傅汉臣说:“滹沱流经大名,所以,所修筑的两处堤岸被冲毁,应当修复如原先那样。”于是命令巡抚、巡按官吏汇合商议。

    第二午,敕令太仆卿何栋前去治理,何栋说:“河流发源于浑源州,汇合众山之水,往东直奔真定,经由晋州紫城口之南流入宁晋泊,汇合卫河流入大海,这是原先的河道。

    晋州西边高南边低,因而直冲紫城向东泛滥,所以,束鹿、深州各处完全成为巨大的湖泽。

    现在,应当从藁城张村到晋州旧堤,修筑十八里,高三丈,宽十分之一,种植椿榆等各种树木。

    于是疏浚河床三十余里,导引它往南流行,使其回到原先的河道,那么,顺天、真、保各郡水灾就会一起平息了。”又采用郎中徐元祉的计策,在真定疏浚滹沱河来保护城池,又导引束鹿、武强、河问、献县各水,顺着滹沱河而流出。

    都依从他的主张。

    从此以后数十年,河水略微收敛,没有大的灾害。

    万历九年,给事中顾问说:“臣作任丘令,看见滹沱河水泛滥,淹没民田不可胜计。

    请求从饶阳、河间以下被水侵占之地,全部舍弃作为河道,并且征召役夫深挖河床,修筑坚固的堤岸,来谋取永久之利。”命令下达到巡抚、巡按官吏进行勘测商议。

    增筑雄县横堤八里,任丘束堤二十里。

    桑干河,是卢沟的上源。

    发源于太原的天池,从地下流到朔州马邑雷山之南,有金龙池的浑泉流出,造就是桑干河。

    往东流到大同古定桥,抵达宣府保安州,雁门、应州、云中各水都汇合于此。

    通过西山,流入宛平地界。

    往东南流到看舟口,分流成为二支。

    其中之一往东从通州高丽庄流入白河。

    其中之一往南流到霸州,汇合易水,往南流到天津丁字沽流入漕河,叫做卢沟河,也叫做浑河。

    此河原先经过怀来,被束缚于两山之间,不能放肆。

    到达都城西四十里石景山的柬边,地势平坦土质疏松,冲击震动,改道不定。

    元史称卢沟叫做小黄河,因为水流浑浊。

    上游在西山后的一段,上涨与干涸不定,不造成灾害。

    嘉靖三十三年,御史宋仪望曾经请求疏凿,用来漕运宣州、大镇的军粮。

    三十九年,都御史李文进认为大同缺少边防储备,也请求“开通桑干河来畅通逗道。

    从古定桥到卢灌煎务里:2l寸水运五段,七百多里,陆运二段,八十八里。

    春秋水陆两运,可完成运米二万五千多石。

    并且造浅水船从卢沟到达天津,然后修建粮仓于务里村、青白口八处,用来预备调拨转运”

    都不能施行。

    下游在西山前的一段,泛滥危害庄稼,京郊感到它是祸害,堤防修筑也严密了。

    洪武十六年疏通桑干河,从固安到高家庄八十里,霸州西支河二十里,南支河三十五里。

    永乐七年,在固安贺家口决堤。

    十年,冲坏卢沟桥及堤岸,淹没官田民房,淹死人畜。

    洪熙元年,在东狼窝口决堤。

    宣德三年,溃决卢沟河堤。

    都派遣士兵整治其决口。

    六年,顺天府尹李庸说:“永乐年间,浑河在新城决堤,高从周口导致淤塞。

    霸州桑圆里上下,每年水涨没有地方排放,就泛滥倒流,往北灌注于海子凹、牛栏佃,请赶快修筑。”依从他的主张。

    七年,侍郎王佐说:“通州到河西务河道浅而窄,张家湾西原先有浑河,请求疏通。”皇帝认为劳役繁重停止了他的主张。

    九年,在束狼窝口决堤,命令都督郑铭前去修筑。

    正统元年,又命令侍郎李庸修筑,同时兼顾卢沟桥小屯厂溃决的堤岸。

    第二年,工程竣工。

    过了三年,白沟、浑河二水一起泛滥,溃决保定县安州堤五十多处。

    又命令李庸治理它,修筑龙王庙南石堤。

    七年,修筑浑河口。

    八年,修筑固安决口。

    成化七年,霸州知州蒋恺说:“城北草桥界河,上接浑河,下到小直沽灌注于大海。

    永乐年间,浑河改道,.往西南经过固安、新城、雄县抵达霸州,多次溃决造成祸害。

    近来,在孙家口决堤,往东流入河,又往东到三角淀。

    小直沽仍是其故道,请顺随其自然之势,修筑堤岸。”诏令顺天府官观察测量施行治理。

    十九年,命令侍郎杜谦监督治理卢沟河堤岸。

    弘治二年,冲垮杨木厂河堤,命令新宁伯谭佑、侍郎陈政、内官李兴等监督官军二万人修策决堤。

    正德元年,修筑狼窝决口。

    过了很久,下游的支流全部淤塞。

    嘉靖十年,依从郎中陆时雍的计策,派遣役卒疏导。

    三十四年,修治柳林到草桥大河。

    四十一年,命令尚书雷礼修筑卢沟河堤岸。

    雷礼说:“卢沟东南有大河,从丽庄园流入直沽往下到大海,泥沙淤积十余里。

    稍微向东的岔河,从固安到直沽,地势高。

    现在,应当首先疏通大河,让水归回故道,然后修筑长堤来使其安定。

    决口地下水流迅急,人力难以骤然实施。

    西岸故堤绵延八百丈,有遗址可依据,应当一起修筑。”诏令依从他的奏请。

    第二年完工,东西两岸石堤总共九百六十丈。

    万历十五年九月,神宗驾临石景山,察看浑河。

    召唤辅臣申时行到帐幕中,告谕说:“朕每次听到黄河冲决堤岸,造成灾害没有规律,想察看浑河以知道水势。

    现在,看见河水像这样汹涌,知道黄河治理会加倍困难。

    应当告谕主管官吏加倍谨慎,不要把劳民伤财当作成例。

    至于挑选使用人才务必得当,吏、工二部应当明白朕的意思。”胶莱河,在山东平度州东南,胶州东北。

    源出于高密县,分为南北流。

    南流从胶州麻湾口入海,北流经过平度州到掖县海仓口入海。

    这是主张海运的人所必定称说的。

    五至元十七年,莱人姚演献计开通新河,凿地三百多里,起于胶西县束陈村海口,往西北到达胶河,出海仓旦,叫做胶莱新河。

    不久,因为耗费大难以完成而停止。

    明正统六年,昌邑人王坦上奏说:“漕河水浅,士兵役卒全年不能休息。

    过去,江南常常采用海运,从太仓到胶州。

    此州有河流故道连接掖县,应当疏浚它。

    从掖县航海到达直沽,可以避免东北海险数千里,比漕河更为捷近。”工部覆核搁置其提议。

    台靖十一年,御史方远宜等又主张开通新河。

    因为马家墩数里全是坚硬的小山,主张又被搁置。

    十七年,山东巡抚胡钻宗说:“元时新河石座旧迹还存在,只有马壕没有开通。

    已经征召民工开通修治,请求再疏浚淤塞河道三十余垦。”命令依从他的主张。

    到嘉靖十九年,副使王献说:“劳山的西边有薛岛、陈岛,光石林立,隐藏海中,最危险。

    元朝人避开它,所以,乘船出海从成山正东出发,越过登州到达莱州,然后出直沽。

    考察胶莱地图,薛岛西边有山叫做小竺,两峰左右耸立。

    中间有石冈叫做马壕,其山脚南北都连接海岸,往北就是麻湾,又稍微往北就是新河,又往西北就是莱州海仓。

    从麻湾到海仓纔三百三十里,从淮安经过马壕到达直沽,纔一千五百里,可以免除环绕海道的危险。

    元朝人曾经开凿此道,遇到石头就停止。

    现在,开通马壕使直奔麻湾,疏通新河使到海仓,确实便利。”王献就在原先所开凿的地方向西七丈左右再开通它。

    开始是泥土石头各半,下面则都是石头,再下面的石头坚硬如铁。

    用烈火焚烧,再用水浇上它,石头破碎化为灰烬。

    海浪流来汇合,麻湾因而畅通,长十四里,宽六丈多,深三丈左右。

    因此,长江、淮河的船只能到达胶莱。

    遇了一年,又疏通新河,水泉从旁边泛滥,水深河宽,建立九座闸门,设置浮桥,修建官署用来防守。

    然而,中间分水岭难以疏通的地方三十多里。

    当时,总河王以旃主张恢复海运,请求首先开通平度新河。

    皇帝认为没有事实根据的言论会产生烦乱,而王献也正好进升官职而离去,于是,工程没有完成就停止了。

    嘉靖三十一年,给事中李用敬说:“胶莱新河在海运旧道的西面,王献开通马家壕,导引张鲁、白、现各条河水来增加水量。

    现在,淮河船只直达麻湾,就是新河南口,从海仓直达天津,就是新河北口。

    南北相距三百多里,潮水深入。

    中间有九穴湖、大沽河,都可以引水补济。

    大概应当疏浚的地方只有一百多里而已,应当赶快开通。”给事中贺泾、御史何廷钮也以此向朝廷奏请。

    诏令何廷钮会同山东巡抚、巡按官吏巡行视察。

    随后,因为估量耗费太多,报讲停止。

    隆庆五年,给事中李贵和又请求开掘疏浚,诏令派遣给事中胡杠会同山东巡抚、巡按官吏商议。

    胡杠说:“王献所开通的渠道,流沙容易溃塌,所导引的白河细流不足以灌注。

    其它如现河、小胶河、张鲁河、九穴、都泊等都聚积不流之水,并不深不宽阔。

    胶河虽然有微小的水源,但地势往东低下,不能往北导引。

    众水都不足以供给。

    上源则水泉干涸,不可能藉助来供给;下游则浮沙容易溃散,不能持久。

    劳烦耗费毫无益处。”巡抚梁梦龙也说:“王献错误地把元朝人废弃的渠道当作海运故道,不知道渠道太长,春夏水泉干涸无处引水灌注,秋冬猛然上涨又不可蓄积排放。

    南北海沙容易堵塞,船只行驶迟缓而不畅通。”于是又报请停止。

    万历三年,南京工部尚书刘应节、侍郎徐拭又主张海运,说:“畏惧海运的人认为有乘船出海的危险,有沉没的灾难。

    现在,想除去这二种灾难,祇有从胶州以北,杨家圈以南,疏通陆地一百里,没有高山长坡的阻隔,杨家圈北边全部通海潮。

    总合起来计算,新开通的占十分之五,疏通的占十分之三,酌量疏通的占十分之二。

    用锥探测它,上下都没有石头,可以开通是毫无疑问的。”于是,命令徐拭担任治理工作。

    刘应节提议主张畅通海运。

    而徐拭前往观察测量,则胶州旁边地势高峻,不能通潮水。

    只有导引水源可以成为河流,然而,这条河道二百五十多里,开通山石导引水源,修筑堤防建立闸门,估计耗费上百万。

    下诏严厉责备徐拭,说他把困难作为藉口来阻止完成这件事情。

    适逢给事中光懋上疏陈述此事,又请求让刘应节前去勘测。

    刘应节到了那里,说南北入海口全都水深河宽,船只可以依凭潮水,全部条陈海运的便利上奏朝廷。

    山东巡抚李世达上奏说:“南海麻湾以北,刘应节说泥沙淤积很难清除,改道于古路沟十三里来避开它。

    又担心往南连接鸭绿港,往东连接笼家屯,泥沙淤积很高,渠口一旦打开,泥沙随着潮水流入,所以,又有建立闸门阻隔泥沙的主张。

    臣认为闸门关闭则潮水从什么地方流入呢?闸门打开泥沙又怎么阻拦呢?往北海仓口以南到新河闸,大致泥沙淤积潮水浅少。

    刘应节挖通东岸二里,只除去泥沙二尺,大潮一旦到来,泥沙淤塞又像原来那样,所以,又有修筑堤防拦阻潮水阻隔泥沙的主张。

    臣认为阻隔两岸的泥沙还可以,假若潮水从中流冲击,怎么能阻隔呢?分水岭高峻,一工只能挖掘二十丈,而耗费一千五百金。

    下面多硐殉石,引水非常困难。

    所以,又有改挖王家丘的主张。

    臣认为昊家口到亭口高峻的地方共有五十里,大概多有碉殉石,耗费应当如何?然而,舍弃这里又没有别的河道可以通行。

    潮水确实有规律,大潮略速,也只到陈村闸、杨家圈,不能再靠近。

    何况一天祇有二次潮水呢?这说明潮水很难依凭。

    河道迂回曲折二百里,张鲁、白、胶三水细微,都泊只是沟中的流水,已经干涸。

    假设遇到大旱,有什么泉水可以导引呢?导引泉水也很难依凭。

    元朝人开通这条河,史官说其劳役耗费不可计算,最终没有成功,这是值得引为教训的往事。”巡按御史商为正也说:“挖掘分水岭以下,长宽十丈,使用役夫上千人。

    仅仅往下挖几尺就是碉殉石,又往下挖全是泥沙,再往下挖全是黑色泥沙,再往下挖水泉涌出,刚刚挖掘就被淤塞,其深只有一丈二尺。

    一定要通大海行驶船只,必须再挖深一丈。

    即使耗费二百多万,也不能够了结这个工程。”给事中王道成也纠弹他的过失。

    工部尚书郭朝宾回复请求停止。

    舱是,召刘应节、徐拭回到京城,停止其工程。

    随后是中书程守训,御史高举、颜思忠,尚书杨一魁一个接一个地谈论到这件事情,最终全都没有施行。

    塞祯十四年,山东巡抚曾樱、户部主事邢国玺又申述王献、刘应节的主张。

    供给国库的十万钱财,工程还没有兴起,曾樱就离职。

    十六年夏,尚书倪元璐请求拦截漕粮船只从胶莱河转运军粮,从胶河口用小船运到分水岭,再用车盘绕其岭脊四十里到达莱河,又用小船运出大海,可以没有被岛屿憔石撞毁沉没的灾难。

    山东副总兵黄荫恩所进献的主张大致相同。

    都没有来得及施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