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章三十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降下。

    礼部官吏捧着放置在龙亭内,用鼓乐迎接到礼部,交给使者颁布施行。

    隆庆六年,韶书送出到皇极门,便上奏说礼仪完毕,皇帝返回。

    洪武年问制定。

    凡是派使者开读诏赦,本处官吏准备好龙亭、仪仗、鼓乐,出外城迎接。

    使者下马,捧着诏书放置在龙亭中,面向南,本处官吏穿着朝服行五拜礼。

    众官和奏鼓乐的人在前面导引,使者上马跟随在龙亭的后面,到达官署门前。

    众官先进入,文官和武官分东西两排依次站立,等候龙亭到达,排列好班位拜四拜。

    使者捧着诏书交给展读官,展读官跪着接受,到开读案前。

    宣读结束,捧着诏书交给朝廷使者,仍然放在龙亭中。

    众官拜四拜,行舞蹈山呼礼,又拜四拜完毕。

    班列之首到龙亭前面,跪下祝福皇帝身体万福,使者弯腰行礼回答:“皇上身体万福。”众官退下,改换服饰拜见使者,并行两拜的礼仪。

    又备好鼓乐送诏书到官亭。

    如果有出使的官员在场,便先于守臣行礼。

    进献书札仪制只有实录最隆重。

    皇帝穿戴衮冕服饰,百官穿戴朝服,进献章表称颂祝贺。

    其余纂修书成,便用章表进献。

    重新抄录的副本和记载帝王谱系、历数、政令因革的典册,祇是捧进。

    这里详细记载进献实录的仪制,其余可以类推而见。

    建文帝时期,太祖实录修成,它的进献仪制无法考查。

    永乐元年,重修太祖实录完成。

    在奉天殿官廷正中设置香案,表案在宫廷的束面,在奉天门设置宝车,按照仪制设置仪仗大乐。

    史官捧着实录放在车中,皇帝按照大会诸侯群臣的礼仪驾临宫殿。

    百官到宫殿的赤色台阶左右站立,鸿胪寺官员导引宝车到红色台阶上,史官举起实录放置在案上,便进入班位。

    鸿胪官进呈实录,序班举实录于案,依次从官殿中门进入,班列之首从左门进入。

    皇帝起身,序班把实录案放置在殿中。

    班列之首跪在案前,赞史官部跪下。

    序班和内侍官一起举着实录案进入谨身殿,放在殿中央。

    皇帝又回到座席。

    赞喊俯伏,班首俯伏,站起来,回到原位,赞喊拜四拜。

    赞进呈章表,序班举着章表案,从左门进入,放在殿中。

    赞宣读章表,赞喊众官都跪下。

    宣读完毕,俯伏,站起来,拜四拜。

    进献实录的官员退到东面班列,百官入班列。

    鸿胪官上奏庆贺,各官拜四拜,站起来。

    赞喊有制书,史官仍然进入班列。

    赞喊跪下,宣读制书说:“太祖高皇帝、高皇后功德光辉照耀,纂述详细确实。

    朕内心欢乐喜庆,与你们的心情相同。”宣读完毕,俯伏,站起来,行舞蹈仪三遍,又拜四拜,典礼结束。

    万历五年,世祖实录修成,续定进献仪制。

    在史馆前面设置宝舆、香亭、表亭,皇帝穿戴衮冕驾临中极殿,百官穿朝服排列等候。

    监修、总裁、纂修等官,穿着朝服到馆前。

    监修官捧着表放在表亭中,纂修官捧着实录放在宝车中,鸿胪官引导迎接。

    奏鼓乐,用伞盖,从会极门下台阶,到桥南,从中路行进。

    监修、总裁等官员跟随在表亭后面,从二桥行进到皇极门。

    装载实录的车从中门进入,表亭从左门进入,到达宫廷的赤色空地的案台前。

    监修官捧着表放置在案上,纂修官捧着实录放置在案上,都在石阶柬面站立侍候。

    内殿百官行礼完毕,皇帝出来到达皇极殿。

    监修、总裁等官进入,都按照永乐时的仪制进呈实录、进献表。

    第二天,司礼监官员从内殿送实录下殿,仍然放在宝车中,使用伞盖,与监修总裁官一同送到皇史宸恭敬地藏起来。

    明朝初年制定制度,凡是王府遇上皇上生日和冬至日、正月旦日,事先陈设好各种器具。

    王穿戴冕服走到君位前拜四拜,到香案前跪下。

    进献表结束,回到原位,拜四拜,行三遍舞蹈礼,山呼,又拜四拜。

    百官穿着朝服,随班行礼。

    进献皇后的笺仪式也如此,只是不行舞蹈礼,不山吁。

    进呈皇太子的笺,王穿戴皮弁服,行八拜礼仪,百官穿朝服,随班行礼。

    凡是进呈贺表贺笺,皇子封王的,在天子面前自称为“第几个儿子某王某人”称天子为“父皇陛下”称皇后为“母后殿下”

    如果是孙子,便自称为“第几个孙子某王某人”称天子为“祖父皇帝陛下”称皇后为“祖母皇后殿下”

    如果是弟弟,则自称为“第几个弟弟某人封某”称天子为“大兄皇帝陛下”称皇后为“尊嫂皇后殿下”

    侄儿则自称为“第几个侄儿某人封某”称天子为“伯父皇帝陛下”或“叔父皇帝陛下”称皇后为“伯母皇后殿下”或“叔母皇后殿下”o如果是辈分高的亲属,便自称为“某封臣某”称天子为“皇帝陛下”称皇后为“皇后殿下”

    如果是侄孙以下,便称“从孙、再从孙、三从孙某封某”都称皇帝皇后为“伯祖、叔祖皇帝陛下“伯祖母、叔祖母皇后殿下”

    到世宗时,纔命令各王府上呈表笺,都用皇帝名号,不能用家中人的礼仪。

    凡是在外地的百官进呈贺表贺笺,前一天,在官署以及街道结挂彩缎。

    文武官员各自斋戒沐浴,住宿在本官署。

    清晨,在庭中设置龙亭,在露台设置仪仗鼓乐,在龙亭前设置表笺案,在表笺案前设香案,在龙亭柬面设置进表笺的官位。

    戒夜更鼓打过初更,各官员穿好服装。

    打过二更,班列之首穿好服装到香案前,清洗印章盖好印,把表笺放置在案上,退下站立在临时幕帐中。

    打遇三更,各官员入班列拜四拜,班列之首到香案前面。

    赞礼官跪下,众官都跪下。

    执事的人跪着把表笺交给班列之首,班列之首跪着交给进表官,进表官跪着接受,放置在龙亭中。

    班到之首复返原位,各官员都拜四拜,舞蹈三遍,山呼,拜四拜。

    金鼓仪仗鼓乐百官走在前面,进表官在龙亭后的东面。

    到郊外,把龙亭向南方放置,仪仗鼓乐如先前一样陈列,文武官员站立侍候。

    班列之首取表笺交给进表官,进表官上前在马上接受表,便启行,百官退下。

    礼记上说:“乡饮酒的礼仪如果废除,那么争斗的案件就繁多了。”所以仪礼所记,只有乡饮的礼仪施及平民百姓。

    从周代到明代,各代礼仪都有不同的增减,而这种礼仪没有废除。

    洪武五年,下诏命礼部上奏制定乡饮酒的仪式,命令主管官吏与学官率领士大夫中年老的人,在学校施行,民间乡里也施行。

    洪武十六年,下诏向天下颁布乡饮酒礼图式,每年正月十五日、十月初一日,在儒学举行。

    乡饮酒的仪式,以府州县长官为主,以乡里一位有德行的退休官吏为宾,选择年纪大有德行的人作僎宾,辅佐主人举行仪式,其次作介宾,又其次作三宾,又其次作众宾,教官作司正。

    赞礼、赞引、读律的人,都使用能干的人充当。

    此前,在庭堂北两楹柱之间设置宾席,稍微偏西,面向南;主席在阼阶上面,面向西;介宾席在西阶上,面朝东;辅佐主人的僎宾席在宾席的束面,面朝南;三宾席在宾席的西面,面朝南。

    都专有一席,不连属。

    众宾年纪在六十以上的,在西厢房设席位,面向东以北为上。

    如宾多,便在西阶设席位,面向北,以束为上;僚佐在束厢房设席位,面向西,以北焉上。

    众宾年纪在五十以下的,在堂下西阶的西面设席位,对着厢房,面朝束,以北为上。

    如宾多便又在西阶的南面设置席位,面向北,以束焉上。

    司正和读律的人,席位在堂下东阶的南面,面向北,以西为上。

    在束阶的东面设置主人的赞礼的席位,面向西,以北为上。

    在束面廊房设置主人以及僚属佐贰以下的位次,在学校门的外面设置宾介以及众宾的位次,辅助主人举行仪式的僎宾位次也在门外。

    在堂上的东南角设置酒尊,上面放着酒勺和盖酒的覆巾,用葛布巾制成;爵洗器放置在柬阶下面的东南方;筐篚一个放在爵洗的西面,把爵解放在里面;盥洗器在爵洗的东面。

    在庭堂上下,席位前面设置桌案,在桌案上面摆设高脚盛食盘。

    六十岁的三只,七十岁的四只,八十岁的五只,九十岁的六只,堂下的二只。

    主人的食盘与宾客的数量楣同,都装上肉酱。

    到期,宾客将到门口,执事者进去报告说:“宾客到。”主人率领僚属出来在门外迎候,主人面向西,宾以下都面向东。

    三作揖三礼让,然后登上庭堂,面对面拜两拜,走上坐席。

    执事者报告协助举行仪式的僎宾到,迎候入席如同先前的仪式。

    赞礼高呼司正举起酒杯。

    司正到达盥洗的位置,依次到爵洗位,从筐篚中取出酒杯,洗涤酒杯,从西阶登上,到放酒尊的地方酌酒,从两楹柱之间走进堂上,面向北站立。

    坐在座席上的人都起身,司正行作揖礼,协助举行仪式的僎宾以下都回报作揖礼。

    司正于是举起酒杯,说道:“恭敬地想到朝廷,遵循旧有典章。

    敦诚推祟礼教,举行乡饮酒礼,不是为了饮酒食肉。

    凡是我长幼众人,各自勉励自己。

    作臣的竭尽忠心,作儿子的竭尽孝道,长幼有统序,兄长友爱弟弟恭敬。

    在内使宗族和睦,在外使乡邻和睦,不要废弃这些品德,而愧对生身父母。”说完之后,赞礼人高呼司正饮酒。

    饮完后,像前面那样行作揖礼回报。

    司正返回座位,辅佐主人举行仪式的僎宾以下都坐下。

    赞礼人高声朗读律令,主管人在庭堂中央举起律令案。

    读律令的人到案前,面向北站着朗读,都如同举杯的仪式。

    有遇错的人都到正席站着听律,读完后返回座位。

    赞礼人高呼供应膳食,执事者举着放有膳食的几案到宾面前,次及僎宾,次及介宾,次及主人,三宾以下各依次举案结束。

    赞礼人高呼行献实礼。

    主人下来到达盥洗和爵洗的位置,洗酒杯酌酒,到寅的面前,把酒杯放置在桌席上,稍微后退,拜两拜,宾答拜。

    又到僎宾面前,也如前面那样礼仪。

    主人退下返回座位。

    赞礼人高呼实行酬酒礼,宾起身,辅助举行仪式的僎宾跟从,到盥洗爵洗的位置按照仪节行事。

    然后到主人面前,放置酒杯,宾、僎宾、主人都拜两拜,各自回到自己的座位。

    主管人在介宾、三宾、众宾以下,依次斟酒完毕。

    赞礼人高呼饮酒,有时饮三巡,有时饮五巡。

    供给羹汤三样而结束。

    赞礼人高呼撤除膳食,在坐的都站起来。

    僎宾、主人、僚属站在束面,宾、介宾、三宾、众宾站在西面,都拜两拜。

    赞礼人高呼送宾客,依次下堂,分东西而行,仍然行三揖礼走出学校门然后退下。

    乡里的乡饮仪式大致相同。

    洪武二十二年,命令凡犯有罪过的人排列在外座,同类的人成席,不允许杂在善良的人中间,用文字写成法令。

    三是宾礼,用来对待番国的君长以及他们的使者。

    宋朝政和年问,详细地制定五礼,选取周官,司仪掌管九仪宾客导引执赞礼仪,下诏按照王面朝南以使诸侯来朝的道理,所以把朝会仪节作为宾礼。

    据考查古代的诸侯,各自作自己国家的君主,把自己国家的人民当作子女来爱护,以客礼对待他们是可以的,不能与后代的臣下等同。

    这里改从旧制,而百官和平民百姓相见的礼仪附在后面。

    番王入京朝拜,它的迎接慰劳宴飨的礼仪,只有唐朝的制度最详捆。

    宋代时期,番国都派遣使者入京朝贡,接见的只是使臣而已。

    明朝洪武二年制定制度。

    凡是番王到龙江驿,便派侍仪、通赞二人迎接伴随。

    管理客馆的馆人在厅堂西北面陈设番王的座席,面向东。

    应天府知府出来迎接,在厅堂东南设座位,面向西。

    按宾主之礼相见。

    宴席完毕,知府返回,番王送到门外。

    第二天,接伴官送番王进入会同馆,礼部尚书到馆舍宴请慰劳。

    尚书到,番王穿着他的国服相见。

    宴飨迎接相送都如同在龙江驿的礼仪。

    饮酒开始,奏乐。

    第二天,中书省上报皇帝,命令一名官员到客馆,如同先前那样宴请慰劳。

    侍仪司带着番王以及随从官员准备好服饰,在天界寺练习仪节三天,选择日期朝见。

    在午门外设置番王和随从官的位次,在官廷赤色台阶的中路稍微偏西的地方设置番王拜位,随从官员在番王的后面。

    在宫廷的赤色台阶中路的东西两边设置放地方特产的几案。

    主掌班次的知班二人,位于番王礼拜位置的北面,导引番王的舍人二人,位于番王的北面,导引番王随从官的舍人二人,位于番王随从官的北面,都东西相向。

    更鼓打了三通,百官入朝等候。

    孰事举着放地方特产的几案,番王随着几案从西门进入,到宫殿前赤色台阶的西面,站立等待。

    皇帝穿戴着通天冠、紫纱袍驾临宫殿。

    番王和随从官员各自走向朝拜的位置,把放地方特产的几案置于拜位的前面。

    礼赞拜四拜完毕,引班引导番王登上官殿。

    传宣地方特产的官员带着献地方特产的礼单从西阶登上,进入宫殿的西门,内赞官引导到皇帝座位前面。

    礼赞拜,番王两拜,跪下,声称祝贺致上贺辞。

    传宣地方特产的官员宣读礼单。

    承制官宣唱制命结束,番王俯伏,起身,两拜,出宫殿西门,复返原位。

    礼赞拜,番王和他的随从官都拜四拜。

    典礼结束,皇帝起身,番王以下退出。

    音乐奏起和停止都照常规。

    在柬宫正殿拜见皇太子,在殿外设礼拜的位置。

    皇太子穿着皮弁服上座,番王两拜,皇太子站起来接受。

    番王跪下称贺,致词完毕,复返原位两拜,皇太子答拜。

    番王退出,他的随从官行四拜礼。

    拜见亲王,东西面对面两拜,王答拜。

    都就座,王座稍稍偏北。

    礼拜完毕,作揖而出。

    见丞相、三公、大都督、御史大夫都行对等礼。

    番王向皇帝当面告辞,如同朝见的礼仪,不传制命。

    中书省率领礼部官员送到龙江驿,宴享如初。

    洪武二十七年四月,因为旧的仪式烦琐,命令重新制定。

    凡是番国来朝拜,先派遣礼部官在会同馆慰劳。

    第二天,各自穿上他们国家的服饰,如果曾经赐予朝服的就穿朝服,在奉天殿朝见。

    行八拜的礼仪结束,便到文华殿朝见皇太子,行四拜的礼仪。

    拜见亲王,也和见皇太子那样,王站着接受礼拜,答礼后拜二拜。

    随从官跟随在番王后面行礼。

    凡是遇到宴会,番王位处侯伯之下。

    凡是番国派遣使者朝拜进贡,到驿站后,派遣应天府同知以礼接待。

    第二天到会同馆,中书省上奏报告,命令礼部侍郎在会同馆中按礼仪以礼接待。

    宴会结束,练习礼仪三天,选择日期朝见。

    陈设仪仗和进献表章,都按礼仪办。

    承制官到使者面前,声称有制命。

    使者跪下,传达制命说:“皇帝讽问使者来的时候,你的国王安康吗?”使者回答完毕,俯伏,起身。

    拜两拜。

    承制官称后面还有制命,使者跪下。

    传达制命说:“皇帝又慰问,你使者远道而来辛劳了。”使者俯伏,起身,拜两拜。

    承制官复命结束,使者又拜四拜。

    礼仪完毕,皇帝起身,按礼仪奏乐停乐。

    见束宫太子拜四拜,进献地方特产结束,又拜四拜。

    谒见丞相、大都督、御史大夫,拜两拜。

    献上书信,又拜两拜。

    见左司郎中等,都行对等礼。

    凡是赐宴,在谨身殿陈设御座。

    在皇帝座位束面设置皇太子的座位,诸王座位在皇太子的下方,面向西,在殿西第一排设置番王座位,面向东,在第二排、第三排设置文武官员的座位,东西向。

    饮酒九巡,上食物五次,大乐和细乐交替演奏,舞队进入。

    番国的随从官员坐在西边廊庶下,酒的巡数食物品类相同,不奏乐。

    束官太子宴请番王,殿上正中设皇太子座位,在旁边设置诸王的座位,东西相向;番王座位在西侧,诸王的下方,面向东;三师、宾客、谕德的座位在殿上第二排,东西向;番王的随从官以及束宫官员座位在西边廊糜,面向东,以北马上。

    和声郎陈设乐器,光禄寺设酒食,都按谨身殿的仪式办。

    有时宰相请求圣旨设宴慰劳,便在中书省的后堂设宴席,宾在西主人在柬。

    在左司设置番王的随从官和左右司官坐位。

    教坊司在庭堂以及左司的南楹陈设乐器。

    番王到中书省门外,中书省官员迎接入内,随从官员跟从在后面。

    登上台阶就座,饮酒七巡,食物五种,奏音乐,错杂陈设各种歌舞杂技表演。

    宴饮结束,中书省官员送到门外。

    都督府御史台设宴与此相同。

    宴请番国使臣,礼部奉圣旨在会同馆赐宴。

    馆人设置座次和御酒几案,教坊司设置乐舞,礼部官在午门外面陈设龙亭。

    光禄寺官员请得圣旨领取皇家美酒,放置在龙亭上,仪仗鼓乐在前面开道。

    到达会同馆,番国使者出来在门外迎接。

    执事者捧着酒从中路进入,把酒放置在几案上。

    奉旨官站在几案束面,声称有制命,使者期着宫阙跪下。

    听候宣读制命结束,礼赞拜两拜。

    奉旨官酌酒交给使者,使者面朝北饮完酒,又拜两拜。

    各自就座,酒饮七巡,羹汤五种,按礼仪奏乐陈列歌舞杂技。

    宴饮完毕,奉旨官出来,使者送到门外。

    皇太子赐宴,则遣官官以礼接待使者。

    省府台也摆设酒宴,酒饮五巡,食物五种,奏乐,不陈列歌舞杂技。

    凡是派遣使者、赐给玺绶以及逢喜事丧事、僚赠礼品,从汉朝开始。

    唐朝出使外国,叫做入番使,宋朝叫做国信使。

    明太祖平定天下以后,分别派遣使者奉诏书到各国告谕,或者烧香布礼祭祀番国的山川。

    安抚怀柔的情意很隆厚,而不损伤国家体统,比前代可称得当。

    凡是派遣使者,翰林院的官员草拟诏书。

    到期,按照常规的仪式陈设。

    百官入朝侍候,皇帝驾临奉天殿。

    礼部官员捧着韶书,尚宝司上前加盖宝印,用黄色销金袱包裹放置盘中,盘放置在几案。

    使者走上拜位拜四拜,按照仪节奏乐和停止。

    承制官到宫廷红色台阶称有制命,使者跪下。

    宣读制命说:“皇帝敕命派你某人下诏告谕某国,你应该恭敬地承担朕的制命。”宣读完毕,使者俯伏,起身,拜四拜。

    礼部官员捧诏书从中陛下来,以交给使者。

    使者捧出午门,安放在龙亭内。

    皇帝起身,百官退出。

    使者进入番国国境,先派人向王报告,王派遣使者速远迎接。

    事先在国门外公馆设帷幄结彩带,陈设龙亭香案,预备金鼓仪仗大乐。

    又在城内的大街小巷挂结彩带,在番王殿上设置阙亭,在阙亭前面设置香案。

    在殿阶的东北设捧诏官位,宣诏官、展诏官依次排列在南面,都面向西。

    诏使到达,迎接入公馆。

    番王率领国中官员纵及年高有德的人到国都门外迎接,行拜五拜的礼仪。

    仪仗鼓乐引导龙亭进入国都,使者跟随在后。

    到达宫殿上,在殿正中放置龙亭。

    使者站在香案束面,番王位于殿庭中央面向北,众官随后。

    使者面向南站立,声称有皇帝的制命,番王以下都拜四拜。

    番王从西面台阶登上,到香案前面跪下。

    上香三遍,俯身伏地,站起来,众官行相同的礼仪。

    番王恢复原位。

    使者到龙亭前面,取诏书交给捧诏官。

    捧诏官捧着诏书到开读案前,交给宣读官。

    宣读官接受诏书,展诏官面对他展开诏书,番王以下都跪着听。

    宣读完毕,仍然把诏书放置在龙亭。

    番王以下都俯身伏地,站起来,拜四拜,舞蹈三遍,又拜四拜。

    每次礼拜都奏乐。

    行礼完毕,使者把诏书交给主管官吏颁布施行o番王与使者分宾主行礼。

    赏赐番王的印信绶带以及礼物,宣布制命说:“皇帝敕命派遣使者你某人,授给某国王印绶,你一定恭敬地承担朕的命令。”到达番国,宣布制命说;“皇帝敕命派遣某人,带着印信赐给你国国王某人,并赐给礼物。”其余的按照仪式进行。

    洪武二年制定制度。

    主管官吏在王宫以及国都城内大街小巷挂结彩带,在殿上正中设置阙庭。

    前面设表笺案,再前面设置香案。

    使者位于香案东面,捧表笺的二人在香案的西面,在殿庭南面正中设置龙亭,仪仗鼓乐都准备好。

    清晨,司印的人在殿中央陈设印案,洗涤宝印结束,把表笺和印都放置在案上。

    国王穿着冕服,众官穿着朝服,到案前用印完毕,用黄色包袱裹表,红色包袱裹笺,各自放置在匣子中,仍然各自用黄色包袱包裹。

    捧表笺的官吏捧起放置在案上。

    引礼官引导王到殿庭正中,众官在他的后面。

    赞拜,奏乐。

    拜两拜,乐停止。

    王到香案前跪下,众官都跪下,上香三遍结束,捧表官取表面向东跪着进献给番王,王把表进授给使者使者面向西跪着接受,起身,放在案上。

    礼赞起身,王复返原位。

    礼赞拜,奏乐,王与众官都拜四拜。

    乐停止,礼仪完毕。

    捧表笺官捧着表向前走,放在龙亭中,金鼓仪仗鼓乐在前面导引。

    王送到宫门外,返回;众官穿着朝服送到国都门外。

    使者纔起程。

    凡是官员作揖礼拜,洪武二十年制定仪式,公、侯、驸马相见,各自行两拜礼。

    一品官拜见公、侯、驸马,一品官处于右面,行两拜礼,公、侯、驸马处于左面,回报礼。

    二品官拜见一品官,乜像这样。

    三品以下的官员仿照这个仪式。

    如果三品官拜见一品官,四品官拜见二品官,行两拜礼。

    一品、二品官回报接受礼仪随其适宜,其余各品官仿照这样。

    如有亲戚尊卑的区分,根据情况行私家礼。

    洪武三十年命令,凡是百官按品级禄秩的高低分尊卑。

    品级相近的行礼,便东西对立,位卑的在西面,位高的在东面。

    品级超过二、三等的,位卑的在下,位尊的在上。

    超过四等的,便位卑的在下面拜,位尊的坐着接受礼拜,有事便跪着禀报。

    凡是文武官员因公聚集时,各自依照品级顺序入坐。

    如果资历品级相同的,按照衙门的顺序入坐。

    如果王府的官员和朝廷官员同坐或同立,各自按照品级,王府官员都排在朝廷官员的后面。

    成化十四年制定礼仪,在外的总兵、巡抚官位次第,左右都督与左右都御史相同,都督同知与副都御史相同,都督愈事与愈都御史相同,都文官在东武官在西。

    伯以上便坐在左面。

    成化十五年重新制定礼仪,都御史属于总督和提督军务的,不分左右副愈,都坐在左面。

    总兵官即使是伯爵,也坐在右面。

    凡是官员相遇回避,洪武三十年制定礼仪,驸马遇到公、侯,分路而行。

    一品、二品官遇到公、侯、驸马,牵引马在旁边站立,等待对方经过。

    二品官遇见一品官,趋向右边让路而行。

    三晶遇到公、侯、驸马,牵引马回避,遇到一品官牵引马在旁边站立,遇到二品官趋向右边让路而行。

    四品官遇到一品以上的官,牵引马回避,遇到二品官牵引马站在旁边,遇到三品官趋向右边让路而行。

    五品到九品官,都按照这种仪式递相排出等次。

    此后不再完全遵守施行。

    文职官即使是一命以上的官,不回避公、侯、勋戚大臣;而那些回避的,也论官位不论品级禄秩了。

    凡是属官拜见上司,洪武二十年制定礼仪,属官按品级站立在庭堂台阶的上面,总行一揖礼,上司拱手,首领官回报作揖。

    那些办公事和节令拜见上司官,都行两拜礼,长官拱手,首领官回报拜礼。

    凡是官员办公的座席,洪武二十年制定礼仪,大小衙门官员,每天入办公座席行恭敬拱手礼。

    辅佐副贰官向长官行揖礼,长官回报礼。

    首领官向长官、辅佐副贰官行揖礼,长官、辅佐副贰官拱手。

    洪武五年命令,凡是同乡按年龄排序,民间士农工商等人平时相见以及一年中各节日宴会拜见的礼仪,年幼的先行礼。

    座位次序的排列,年长的处于上位。

    洪武十二年命令,朝廷内外的官吏退休居住家乡,只在宗族和外祖、妻子娘家序列尊卑,如同家人的礼仪。

    如果是宴会,便设置另外的座席,不允许坐在没有官位的人的下面。

    与同是退休的官吏间聚会,便以爵位为顺i序;爵位相同,便以年龄为顺序。

    他们与异姓没有官位的人相见,不必回报行礼。

    平民百姓按官礼拜见。

    凌侮的人按法律论处。

    洪武二十六年制定礼仪,凡是民间子孙弟弟侄儿外甥女婿拜见尊长,学生拜见老师,奴婢拜见家长,长久分别的行四拜礼,新近告别的行作揖礼。

    其余亲戚的长幼全部依照等级次第,长久分别的行两拜礼,新近分别的行作揖礼。

    平常交往相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