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章三十七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乐一

    古先圣王,治定功成而作乐,以合天地之性,类万物之情,天神格而民志协。盖乐者心声也,君心和,六合之内无不和矣。是以乐作于上,民化于下。秦、汉而降,斯理浸微,声音之道与政治不相通,而民之风俗日趋于靡曼。明兴,太祖锐志雅乐。是时,儒臣冷谦、陶凯、詹同、宋濂、乐韶凤辈皆知声律,相与究切厘定。而掌故阔略,欲还古音,其道无由。太祖亦方以下情偷薄,务严刑以束之,其于履中蹈和之本,未暇及也。文皇帝访问黄钟之律,臣工无能应者。英、景、宪、孝之世,宫县徒为具文。殿廷燕享,郊坛祭祀,教坊羽流,慢渎苟简,刘翔、胡瑞为之深慨。世宗制作自任,张鹗、李文察以审音受知,终以无成。盖学士大夫之著述止能论其理,而施诸五音六律辄多未协,乐官能纪其铿锵鼓舞而不晓其义,是以卒世莫能明也。稽明代之制作,大抵集汉、唐、宋、元人之旧,而稍更易其名。凡声容之次第,器数之繁缛,在当日非不烂然俱举,第雅俗杂出,无从正之。故备列于篇,以资考者。

    太祖初克金陵,即立典乐官。其明年置雅乐,以供郊社之祭。吴元年,命自今朝贺,不用女乐。先是命选道童充乐舞生,至是始集。太祖御戟门,召学士朱升、范权引乐舞生入见,阅试之。太祖亲击石磬,命升辨五音。升不能审,以宫音为徵音。太祖哂其误,命乐生登歌一曲而罢。是年置太常司,其属有协律郎等官。元末有冷谦者,知音,善鼓瑟,以黄冠隐吴山。召为协律郎,令协乐章声谱,俾乐生习之。取石灵璧以制磬,采桐梓湖州以制琴瑟。乃考正四庙雅乐,命谦较定音律及编钟、编磬等器,遂定乐舞之制。乐生仍用道童,舞生改用军民俊秀子弟。又置教坊司,掌宴会大乐。设大使、副使、和声郎,左、右韶乐,左右司乐,皆以乐工为之。后改和声郎为奉銮。

    洪武元年春,亲祭太社、太稷。夏祫享于太庙。其冬祀昊天上帝于圜丘。明年,祀皇地祇于方丘,又以次祀先农、日月、太岁、风雷、岳渎、周天星辰、历代帝王、至圣文宣王,皆定乐舞之数,奏曲之名。

    圜丘:迎神,奏中和之曲。奠玉帛,奏肃和之曲。奉牲,奏凝和之曲。初献,奏寿和之曲,武功之舞。亚献,奏豫和之曲,终献,奏熙和之曲,俱文德之舞。彻豆,奏雍和之曲。送神,奏安和之曲。望燎,奏时和之曲。方丘并同,曲词各异,易望燎曰望瘗。太社太稷,易迎神曰广和,省奉牲,余并与方丘同,曲词各异。

    先农:迎神、奠帛,奏永和之曲。进俎,奏雍和之曲。初献、终献,并奏寿和之曲。彻豆、送神,并奏永和之曲。望瘗,奏太和之曲。

    朝日:迎神,奏熙和之曲。奠玉帛,奏保和之曲。初献,奏安和之曲,武功之舞。亚献,奏中和之曲,终献,奏肃和之曲,俱文德之舞。彻豆,奏凝和之曲。送神,奏寿和之曲。望燎,奏豫和之曲。夕月,迎神易凝和,奠帛以下与朝日同,曲词各异。

    太岁、风雷、岳渎:迎神,奏中和。奠帛,奏安和。初献,奏保和。亚献,奏肃和。终献,奏凝和。彻豆,奏寿和。送神,奏豫和。望燎,奏熙和。

    周天星辰,初附祀夕月,洪武四年别祀:迎神,奏凝和。奠帛、初献,奏保和,武功舞。亚献,奏中和,终献,奏肃和,俱文德舞。彻豆,奏豫和。送神,奏雍和。

    太庙:迎神,奏太和之曲。奉册宝,奏熙和之曲。进俎,奏凝和之曲。初献,奏寿和之曲,武功之舞。亚献,奏豫和之曲,终献,奏熙和之曲,俱文德之舞。彻豆,奏雍和之曲。送神,奏安和之曲。初献则德、懿、熙、仁各奏乐舞,亚、终献则四庙共之。

    释奠孔子:初用大成登歌旧乐。洪武六年,始命詹同、乐韶凤等更制乐章。迎神,奏咸和。奠帛,奏宁和。初献,奏安和。亚献、终献,奏景和。彻馔、送神,奏咸和。

    历代帝王:迎神,奏雍和。奠帛、初献,奏保和,武功舞。亚献,奏中和,终献,奏肃和,俱文德舞。彻豆,奏凝和。送神,奏寿和。望瘗,奏豫和。

    又定王国祭祀乐章:迎神,奏太清之曲。初献,奏寿清之曲。亚献,奏豫清之曲。终献,奏熙清之曲。彻馔,奏雍清之曲。送神,奏安清之曲。其社稷山川,易迎神为广清,增奉瘗曰时清。

    此祭祀之乐歌节奏也。

    洪武三年,又定朝会宴飨之制。

    凡圣节、正旦、冬至、大朝贺,和声郎陈乐于丹墀百官拜位之南,北向。驾出,仗动。和声郎举麾,奏飞龙引之曲,乐作,升座。乐止,偃麾。百官拜,奏风云会之曲,拜毕,乐止。丞相上殿致词,奏庆皇都之曲,致词毕,乐止。百官又拜,奏喜升平之曲,拜毕,乐止。驾兴,奏贺圣朝之曲,还宫,乐止。百官退,和声郎、乐工以次出。

    凡宴飨,和声郎四人总乐舞,二人执麾,立乐工前之两旁;二人押乐,立乐工后之两旁。殿上陈设毕,和声郎执麾由两阶升,立于御酒案之左右;二人引歌工、乐工由两阶升,立于丹陛上之两旁,东西向。舞师二人执旌,引武舞士立于西阶下之南;又二人执翿,引文舞士立于东阶下之南;又二人执幢,引四夷舞士立于武舞之西南;俱北向。武舞曰平定天下之舞,象以武功定祸乱也;文舞曰车书会同之舞,象以文德致太平也;四夷舞曰抚安四夷之舞,象以威德服远人也。此大乐二人,执戏竹,引大乐工陈列于丹陛之西,文武二舞乐工列于丹陛之东,四夷乐工列于四夷舞之北,俱北向。驾将出,仗动,大乐作。升座,乐止。进第一爵,和声郎举麾,唱奏起临濠之曲。引乐二人引歌工、乐工诣酒案前,北面,重行立定。奏毕,偃麾,押乐引众工退。第二,奏开太平之曲。第三,奏安建业之曲。第四,奏大一统之曲。第五,奏平幽都之典。第六,奏抚四夷之曲。第七,奏定封赏之曲。第八,奏大一统之曲。第九,奏守承平之曲。其举麾、偃麾,歌工、乐工进退,皆如前仪。进第一次膳,和声郎举麾,唱奏飞龙引之乐,大乐作。食毕,乐止,偃麾。第二,奏风云会之乐。第三,奏庆皇都之乐。第四,奏平定天下之舞。第五,奏贺圣朝之乐。第六,奏抚安四夷之舞。第七,奏九重欢之乐。第八,奏车书会同之舞。第九,奏万年春之乐。其举麾、偃麾如前仪。九奏三舞既毕,驾兴,大乐作。入宫,乐止,和声郎执麾引众工以次出。

    宴飨之曲,后凡再更。四年所定,一曰本太初,二曰仰大明,三曰民初生,四曰品物亨,五曰御六龙,六曰泰阶平,七曰君德成,八曰圣道行,九曰乐清宁。其词,詹同、陶凯所制也。十五年所定,一曰炎精开运,二曰皇风,三曰眷皇明,四曰天道传,五曰振皇纲,六曰金陵,七曰长杨,八曰芳醴,九曰驾六龙。

    凡大朝贺,教坊司设中和韶乐于殿之东西,北向;陈大舞于丹陛之东西,亦北向。驾兴,中和韶乐奏圣安之曲。升座进宝,乐止。百官拜,大乐作。拜毕,乐止。进表,大乐作。进讫,乐止。宣表目,致贺讫,百官俯伏,大乐作。拜毕,乐止。宣制讫,百官舞蹈山呼,大乐作。拜毕,乐止。驾兴,中和韶乐奏定安之曲,导驾至华盖殿,乐止。百官以次出。

    其大宴飨,教坊司设中和韶乐于殿内,设大乐于殿外,立三舞杂队于殿下。驾兴,大乐作。升座,乐止。文武官入列于殿外,北向拜,大乐作。拜毕,乐止。进御筵,乐作。进讫,乐止。进花,乐作。进讫,乐止。进第一爵,教坊司奏炎精开运之曲,乐作。内外官拜毕,乐止。散花,乐作。散讫,乐止。第二爵,教坊司奏皇风之曲。乐止,进汤。鼓吹飨节前导至殿外,鼓吹止,殿上乐作。群臣汤馔成,乐止。武舞入,教坊司请奏平定天下之舞。第三爵,教坊司请奏眷皇明之曲,进酒如前仪。乐止,教坊司请奏抚安四夷之舞。第四爵,奏天道传之曲,进酒进汤如前仪。乐止,奏车书会同之舞。第五爵,奏振皇纲之曲,进酒如前仪。乐止,奏百戏承应。第六爵,奏金陵之曲,进酒进汤如前仪。乐止,奏八蛮献宝承应。第七爵,奏长杨之曲,进酒如前仪。乐止,奏采莲队子承应。第八爵,奏芳醴之曲,进酒进汤如前仪。乐止,奏鱼跃于渊承应。第九爵,奏驾六龙之曲,进酒如前仪。乐止,收爵。进汤,进大膳,乐作。供群臣饭食讫,乐止,百花队舞承应。宴成彻案。群臣出席,北向拜,乐作。拜毕,乐止。驾兴,大乐作、鸣鞭,百官以次出。

    此朝贺宴飨之乐歌节奏也。

    其乐器之制,郊丘庙社,洪武元年定。乐工六十二人,编钟、编磬各十六,琴十,瑟四,搏拊四,柷敔各一,壎四,篪四,箫八,笙八,笛四,应鼓一;歌工十二;协律郎一从执麾以引之。七年复增籥四,凤笙四,壎用六,搏拊用二,共七十二人。舞则武舞生六十二人,引舞二人,各执干戚;文舞生六十二人,引舞二人,各执羽籥;舞师二人执节以引之。共一百三十人。惟文庙乐生六十人,编钟、编磬各十六,琴十,瑟四,搏拊四,柷敔各一,壎四,篪四,箫八,笙八,笛四,大鼓一;歌工十。六年铸太和钟。其制,仿宋景钟。以九九为数,高八尺一寸。拱以九龙,柱以龙虡,建楼于圜丘斋宫之东北,悬之。郊祀,驾动则钟声作。升坛,钟止,众音作。礼毕,升辇,钟声作。俟导驾乐作,乃止。十七年改铸,减其尺十之四焉。

    朝贺。洪武三年定丹陛大乐:箫四,笙四,箜篌四,方响四,头管四,龙笛四,琵琶四,闉六,杖鼓二十四,大鼓二,板二。二十六年又定殿中韶乐:箫十二,笙十二,排箫四,横笛十二,壎四,篪四,琴十,瑟四,编钟二,编磬二,应鼓二,柷一,敔一,捕拊二,丹陛大乐:戏竹二,箫十二,笙十二,笛十二,头管十二,闉八,琵琶八,二十弦八,方响二,鼓二,拍板八,杖鼓十二。命妇朝贺中宫,设女乐:戏竹二,箫十四,笙十四,笛十四,头管十四,闉十,琵琶八,二十弦八,方响六,鼓五,拍板八,杖鼓十二。正旦、冬至、千秋凡三节。其后太皇太后、皇太后并用之。朔望朝参:戏竹二,箫四,笙四,笛四,头管四,闉二,琵琶二,二十弦二,方响一,鼓一,拍板二,杖鼓六。

    大宴。洪武元年定殿内侑食乐:箫六,笙六,歌工四。丹陛大乐:戏竹二,箫四,笙四,琵琶六,闉六,箜篌四,方响四,头管四,龙笛四,杖鼓二十四,大鼓二,板二。文武二舞乐器:笙二,横管二,闉二,杖鼓二,大鼓一,板一。四夷舞乐:腰鼓二,琵琶二,胡琴二,箜篌二,头管二,羌笛二,闉二,水盏一,板一。二十六年又定殿内侑食乐:祝一,敔一,搏拊一,琴四,瑟二,箫四,笙四,笛四,壎二,篪二,排箫一,钟一,磬一,应鼓一。丹陛大乐:戏竹二,箫四,笙四,头管二,琵琶二,闉二,二十弦二,方响二,杖鼓八,鼓一,板一。迎膳乐:戏竹二,笙二,笛四,头管二,闉二,杖鼓十,鼓一,板一。进膳乐:笙二,笛二,杖鼓八,鼓一,板一。太平清乐:笙四,笛四,头管二,闉四,方响一,杖鼓八,小鼓一,板一。

    乐工舞士服色之制。郊庙,洪武元年定;朝贺,洪武三年定。文武两舞:武舞士三十二人,左干右戚,四行,行八人,舞作发扬蹈厉坐作击刺之状,舞师二人执旌以引之;文舞士三十二人,左籥右翟,四行,行八人,舞作进退舒徐揖让升降之状,舞师二人执翿以引之。四夷之舞:舞士十六人,四行,行四人,舞作拜跪朝谒喜跃俯伏之状,舞师二人执幢以引之。

    此祭祀朝贺之乐舞器服也。

    当太祖时,前后稍有增损。乐章之鄙者,命儒臣易其词。二郊之作,太祖所亲制。后改合祀,其词复更。太社稷奉仁祖配,亦更制七奏。尝谕礼臣曰:“古乐之诗,章和而正。后世之诗,章淫以夸。故一切谀词艳曲,皆弃不取。”尝命儒臣撰回銮乐歌,所奏神降祥、神贶、酣酒、色荒、禽荒诸曲,凡三十九章,命曰御銮歌,皆寓讽谏之意。然当时作者,惟务明达易晓,非能如汉、晋间诗歌,铿锵雅健,可录而诵也。殿中韶乐,其词出于教坊俳优,多乖雅道。十二月乐歌,按月律以奏,及进膳、迎膳等曲,皆用乐府、小令、杂剧为娱戏。流俗喧哓,淫哇不逞。太祖所欲屏者,顾反设之殿陛间不为怪也。

    永乐十八年,北京郊庙成。其合祀合享礼乐,一如旧制。更定宴飨乐舞:初奏上万寿之曲,平定天下之舞;二奏仰天恩之曲,抚四夷之舞;三奏感地德之曲,车书会同之舞;四奏民乐生之曲,表正万邦之舞;五奏感皇恩之曲,天命有德之舞;六奏庆丰年之曲;七奏集祯应之曲;八奏永皇图之曲;九奏乐太平之曲。奏曲肤浅,舞曲益下俚。景泰元年,助教刘翔上书指其失。请敕儒臣推演道德教化之意,君臣相与之乐,作为诗章,协以律吕,如古灵台、辟雍、清庙、湛露之音,以振励风教,备一代盛典。时以袭用既久,卒莫能改。其后教坊司乐工所奏中和韶乐,且多不谐者。成化中,礼官尝请三倍其额,博教而约取之。

    弘治之初,孝宗亲耕耤田,教坊司以杂剧承应,间出狎语。都御史马文升厉色斥去。给事中胡瑞尝言:“御殿受朝,典礼至大,而殿中中和韶乐乃属之教坊司,岳镇海渎,三年一祭,乃委之神乐观乐舞生,亵神明,伤大体。望敕廷臣议,岳渎等祭,当以缙绅从事。中和韶乐,择民间子弟肆习,设官掌之。年久则量授职事。”帝以奏乐遣祭,皆国朝旧典,不能从也。马文升为尚书,因灾异陈言,其一访名儒以正雅乐,事下礼官。礼官言:“高皇帝命儒臣考定八音,修造乐器,参定乐章。其登歌之词,多自裁定。但历今百三十余年,不复校正,音律舛讹,厘正宜急。且太常官恐未足当制器协律之任。乞诏下诸司,博求中外臣工及山林有精晓音律者,礼送京师。会礼官熟议至当,然后造器正音,庶几可以复祖制,致太和。”帝可其奏。末年诏南京及各王府,选精通乐艺者诣京师,复以礼官言而罢。

    正德三年,武宗谕内钟鼓司康能等曰:“庆成大宴,华夷臣工所观瞻,宜举大乐。迩者音乐废缺,无以重朝廷。”礼部乃请选三院乐工年壮者,严督肄之,仍移各省司取艺精者赴京供应。顾所隶益猥杂,筋斗百戏之类日盛于禁廷。既而河间等府奉诏送乐户,居之新宅。乐工既得幸,时时言居外者不宜独逸,乃复移各省司所送技精者于教坊。于是乘传续食者又数百人,俳优之势大张。臧贤以伶人进,与诸佞幸角宠窃权矣。

    嘉靖元年,御史汪珊请屏绝玩好,令教坊司毋得以新声巧技进。世宗嘉纳之。是时更定诸典礼,因亦有志于乐。建观德殿以祀献帝,如协律郎肄乐供祀事。后建世庙成,改殿曰崇先。乃亲制乐章,命大学士费宏等更定曲名,以别于太庙。其迎神曰永和之曲。初献曰清和之曲,亚献曰康和之曲,终献曰冲和之曲,彻馔曰泰和之曲,送神曰宁和之曲。宏等复议,献皇生长太平,不尚武功,其三献皆当用文德舞。从之。已而太常复请,乃命礼官会张璁议。璁言:“乐舞以佾数为降杀,不闻以武文为偏全。使八佾之制,用其文而去其武,则两阶之容,得其左而阙其右。是皇上举天子礼乐,而自降杀之矣。”乃从璁议,仍用二舞。

    九年二月,始祈谷于南郊。帝亲制乐章,命太常协于音谱。是年,始祀先蚕,下礼官议乐舞。礼官言:“先蚕之祀,周、汉所同。其乐舞仪节,经史不载。唐开元先蚕仪注,大乐令设宫县于北郊坛壝内,诸女工咸列于后,则祀先蚕用女乐可知。唐六典,宫县之舞八佾,轩县之舞六佾,则祀先蚕用八佾又可知。然止言舞生冠服,而不及舞女冠服。陈昜乐书享先蚕图下,止有宫架登歌图,而不及舞。夫有乐有舞,虽祀礼之常,然周、汉制度既不可考,宋祀先蚕,代以有司,又不可据。惟开元略为近古,而陈氏乐书考据亦明。前享先农,既以佾数不足,降八为六,则今祀先蚕,止用乐歌,不用乐舞,亦合古制。且以见少杀先农之礼。”帝以舞非女子事,罢不用。使议乐女冠服以闻。礼官言:“北郊阴方,其色尚黑。同色相感,事神之道。汉蚕东郊,魏蚕西郊,色皆尚青,非其色矣。乐女冠服宜黑。”乃用乐六奏,去舞。其乐女皆黑冠服,因定享先蚕乐章。

    又以祀典方厘定南北郊,复朝日夕月之祭,命词臣取洪武时旧乐歌,一切更改。礼官因请广求博访,有如宋胡瑗、李照者,具以名闻。授之太常,考定雅乐。给事中夏言乃以致仕甘肃行太仆寺丞张鹗应诏。命趣召之。既至,言曰:

    大乐之正,乃先定元声。元声起自冥罔既觉之时,亥子相乘之际。积丝成毫,积毫成厘,积厘成分。一时三十分,一日十二时。故声生于日,律起于辰。气在声先,声从气后。若拘于器以求气,则气不能致器,而反受制于器,何以定黄钟、起历元?须依蔡元定,多截竹以拟黄钟之律,长短每差一分。冬至日按律而候,依法而取。如众管中先飞灰者,即得元气。验其时刻,如在子初二刻,即子初一刻移于初二刻矣;如在正二刻,即子正一刻移于正二刻矣。顾命知历官一人,同臣参候,庶几元声可得,而古乐可复。

    又言:

    古人制为十六编钟,非徒事观美,盖为旋宫而设。其下八钟,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是已;其上八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黄钟、大吕、太簇是已。近世止用黄钟一均,而不遍具十六钟,古人立乐之方已失。况太常止以五、凡、工、尺、上、一、四、六、勾、合字眼谱之,去古益远。且如黄钟为合似矣,其以大吕为下四,太簇为高四,夹钟为下一,姑洗为高一,夷则为下工,南吕为高工之类,皆以两律兼一字,何以旋宫取律,止黄钟一均而已。

    且黄钟、大吕、太族、夹钟为上四清声。盖黄钟为君,至尊无比。黄钟为宫,则十一律皆从而受制,臣民事物莫敢凌犯焉。至于夹钟为宫,则下生无射为徵,无射上生仲吕为商,仲吕下生黄钟为羽。然黄钟正律声长,非仲吕为商三分去一之次。所以用黄钟为羽,必用子声,即上黄六之清声,正为不敢用黄钟全声,而用其半耳。姑洗以下之均,大率若此。此四清声之所由立也。编钟十六,其理亦然。

    宋胡瑗知此义,故四清声皆小其围径以就之。然黄钟、太簇二声虽合,大吕、夹钟二声又非,遂使十二律、五声皆不得正。至于李照、范镇止用十二律,不用四清声,其合于三分损益者则和矣。夷则以降,其臣民事物,安能尊卑有辨,而不相凌犯耶?

    臣又考周礼,圜钟、函钟、黄钟、天地人三宫之说,有荐神之乐,有降神之乐。所为荐神之乐者,乃奏黄钟,歌大吕,子丑合也,舞云门以祀天神。乃奏太簇,歌应钟,寅亥合也,舞咸池以祀地祇。乃奏姑洗,歌南吕,辰酉合也,舞大韶以祭四望。乃奏蕤宾,歌林钟,午未合也,舞大夏以祭山川。乃奏夷则,歌小吕,巳申合也,舞大武以享先祖,舞大濩以享先妣。所谓降神之乐者,冬至祀天圜丘,则以圜钟为宫,黄钟为角,太簇为徵,姑洗为羽,是三者阳律相继。相继者,天之道也。夏至祭地方丘,则以函钟为宫,夹钟为角,姑洗为徵,南吕为羽,是三者阴吕相生。相生者,地之功也。祭宗庙,以黄钟为宫,大吕为角,太簇为徵,夹钟为羽,是三者律吕相合。相合者,人之情也。

    且圜钟,夹钟也。生于房心之气,为天地之明堂,祀天从此起宫,在琴中角弦第十徽,卯位也。函钟,林钟也。生于坤位之气,在井东舆鬼之外,主地祇,祭地从此起宫,在琴中徽弦第五徽,未位也。黄钟,生于虚危之气,为宗庙,祭人鬼从此起宫,在琴中宫弦第三徽,子位也。至若六变而天神降,八变而地祇格,九变而人鬼享,非有难易之分。盖阳数起子而终于少阴之申,阴数起午而终于少阳之寅。圜钟在卯,自卯至申六数,故六变而天神降。函钟在未,自未至寅八数,故八变而地祇格。黄钟在子,自子至申九数,故九变而人鬼享。此皆以本元之声,召本位之神,故感通之理速也。或者谓自汉以来,天地鬼神闻新声习矣,何必改作。不知自人观天地,则由汉迄今千七百年;自天地观,亦顷刻间耳。自今正之,犹可及也。

    并进所著乐书二部。其一曰大成乐舞图谱,自琴瑟以下诸乐,逐字作谱。其一曰古雅心谈,列十二图以象十二律。图各有说。又以琴为正声,乐之宗系。凡郊庙大乐,分注琴弦定徽,各有归旨。且自谓心所独契,斫轮之妙,有非口所能言者。

    疏下礼部。礼官言:“音律久废,太常诸官循习工尺谱,不复知有黄钟等调。臣等近奉诏演习新定郊祀乐章,间问古人遗制,茫无以对。今鹗谓四清声所以为旋宫,其注弦定徽,盖已深识近乐之弊。至欲取知历者,互相参考,尤为探本穷源之论。似非目前司乐者所及。”乃授鹗太常寺丞,令诣太和殿较定乐舞。

    鹗遂上言:“周礼有郊祀之乐,有宗祀之乐。尊亲分殊,声律自别。臣伏听世庙乐章,律起林钟,均殊太庙。臣窃异之。盖世庙与太庙同礼,而林钟与黄钟异乐。函钟主祀地祇,位寓坤方,星分井鬼,乐奏八变,以报资生之功。故用林钟起调,林钟毕调也。黄钟主祀宗庙,位分子野,星隶虚危,乐奏九成,以报本源之德。故用黄钟起调,黄钟毕调也。理义各有归旨,声数默相感通。况天地者父母之象,大君者宗子之称。今以祀母之乐,奏以祀子,恐世庙在天之灵,必不能安且享矣。不知谱是乐者,何所见也。臣观旧谱乐章,字用黄钟,声同太庙。但审听七声,中少一律,今更补正。使依奏格,则祖孙一气相为流通,函黄二宫不失均调。尊亲之分两得,神人之心胥悦矣。”诏下礼官。

    李时等覆奏,以为:“鹗所言,与臣等所闻于律吕诸书者,深有所合。盖黄钟一调,以黄钟为宫,太簇为商,姑洗为角,蕤宾为变徵,林钟为徵,南吕为羽,应钟为变宫。旧乐章用合,用四,用一,用尺,用工。去蕤宾之勾,而越次用再生黄钟之六,此旧乐章之失也。若林钟一调,则以林钟为宫,南吕为商,应钟为角,大吕之半声为变徵,太簇之半声为徵,姑洗之半声为羽,蕤宾之半声为变宫。迩者沈居敬更协乐章,用尺,用合,用四,用一,用工,用六。夫合,黄钟也;四,太簇之正声也;一,姑洗之正声也;六,黄钟之子声也。以林钟为宫,而所用为角徵羽者,皆非其一均之声,则谬甚矣。况林钟一调,不宜用于宗庙,而太庙与世庙,不宜异调,鹗见尤真。自今宜用旧协音律,惟加以蕤宾勾声,去再生黄钟之六,改用应钟之凡,以成黄钟一均,庶于感格之义,深有所补。”

    乃命鹗更定庙享乐音,而逮治沈居敬等。鹗寻谱定帝社稷乐歌以进。诏嘉其勤,晋为少卿,掌教雅乐。

    夏言又引古者龙见而雩,命乐正习盛乐,舞皇舞。请依古礼,定大雩之制。当三献礼成之后,九奏乐止之时,皛括云汉诗辞,制为云门一曲,使文武舞士并舞而合歌之。帝可其议。

    时七庙既建,乐制未备,礼官因请更定宗庙雅乐,言:“德、懿、熙、仁四祖久祧,旧章弗协。太祖创业,太宗定鼎,列圣守成。当有颂声,以对越在天,垂之万蜺。若特享,若祫享,若大祫,诗歌颂美,宜命儒臣撰述,取自上裁。其乐器、乐舞、各依太庙成式,备为规制。”制可。已而尊献帝为睿宗,祔享太庙。于是九庙春特、三时祫、季冬大祫乐章,皆更定焉。

    十八年巡狩兴都,帝亲制乐章,享上帝于飞龙殿,奉皇考配。其后,七庙火,复同堂之制,四时岁祫,乐章器物仍如旧制。初增七庙乐官及乐舞生,自四郊九庙暨太岁神祇诸坛,乐舞人数至二千一百名。后稍裁革,存其半。

    张鹗迁太常卿,复申前说,建白三事:一请设特钟、特磬以为乐节;一请复宫县以备古制;一请候元气以定钟律。事下礼官,言:“特钟、特磬宜造乐悬,在庙廷中,周旋未便,不得更制。惟黄钟为声气之元,候气之法,实求中气以定中声,最为作乐本原。其说,若重室墐户,截管实灰,覆缇,按历气至灰飞,证以累黍,具有成法可依。其法,筑室于圜丘外垣隙地,选知历候者往相其役,待稍有次第,然后委官考验。”从之。仍诏取山西长子县羊头山黍,大小中三等各五斗,以备候气定律。

    明自太祖、世宗,乐章屡易,然钟律为制作之要,未能有所讲明。吕怀、刘濂、韩邦奇、黄佐、王邦直之徒著书甚备,职不与典乐,托之空言而已。张鹗虽因知乐得官,候气终属渺茫,不能准以定律。弘治中,莆人李教授文利,著律吕元声,独宗吕览黄钟三寸九分之说。世宗初年,御史范永銮上其书,其说与古背,不可用。嘉靖十七年六月,辽州同知李文察进所著乐书四种,礼官谓于乐理乐书多前人所未发者。乃授文察为太常典簿,以奖劝之。而其所云:“按人声以考定五音”者,不能行也。神宗时,郑世子载堉著律吕精义、律学新说、乐舞全谱共若干卷,具表进献。崇祯六年,礼部尚书黄汝良进昭代乐律志。宣付史馆,以备稽考,未及施行。

    <b>译文</b>

    古代的圣明君王,国家安定、功业成就而制作乐,以契合天地的本性,类同万物的性情。

    天神来到而民心协和。

    音乐,是抒发心中的音声。

    君心协和,宇宙之内便没有不协和的。

    因此音乐作于君上,便能化育下民。

    秦、汉以后,这个道理渐渐衰微,音乐之道与国家的治理不相通,而人民的风俗一天天趋于奢侈淫靡。

    明朝兴起,太祖决心推行雅正之乐。

    这时,文臣冷谦、陶凯、詹同、宋濂、乐韶凤等人都通晓音律,互相研究切磋整饬改定。

    而掌故空乏缺略,想要返还古音,没有途径。

    太祖也正以民情苟且浇薄,务求用严厉的刑法来约束,对于躬行中庸谦和的根本,没有时间顾及。

    文皇帝询问黄钟的乐律,百官浚有谁能应答。

    英宗、景帝、宪宗、孝宗时代,宫廷乐器悬挂四面的制度只是文字上有记载而已。

    朝廷宴享,郊坛祭祀,教坊乐官、道士之流,轻慢亵渎草率简略。

    刘翔、胡瑞为此深切慨叹。

    世宗以制礼作乐为己任,张鸡、李文察以精审音律而受到知遇,终究没有成就。

    原因在于学士大夫的著述祇能论说乐律的理论,而实施于五音六律,便多不协和,乐官能记录音乐的实际演奏,却不懂得它的义蕴,因此整个明代没有人能明辨。

    考察明代制礼作乐,大致集中了汉、唐、宋、丞人的旧有制度,而稍微改变了它的名称。

    凡是声音仪容的次序,礼器、礼数的繁琐规定,在当时并不是不能明确地全部举出来,祇是雅俗杂糅,无法予以规正。

    所以全部列于篇中,以供考察的人使用。

    太祖当初攻下金陵,便建立主管乐的官。

    第二年设置雅乐,以供给郊社祭祀时使用。

    昊元年命令从此以后朝拜庆贺,不使用女乐。

    在此之前,命令选择道童充任乐舞生,到这时纔完成。

    太祖驾临戟门,召令学士朱升、范权引导乐舞生入宫拜见,检阅试用。

    太祖亲自敲击石磬,命令朱升分辨五音。

    朱升不能明辨,把宫音误辨为征音。

    太祖嘲笑他的错误,命令乐生唱登歌一曲而结束。

    这年设置太常司,它的官属有协律郎等官员。

    元代末年有一个叫冷谦的人,懂得音律,善于演奏瑟,以道士隐居昊山,征召任协律郎,命令协和乐章的音谱,使乐生练习。

    在灵璧采取石头来制作磬,在湖州采伐桐梓树来制作琴瑟。

    于是考察订正四庙的雅乐,命令冷谦校定音律以及编钟、编磬等乐器,于是制定乐舞的制度。

    乐生仍然用道童充任,舞生改用军民中俊秀的子弟充任。

    又设置教坊司,主管宴会的大乐。

    设置大使、副使、和声郎,左、右韶乐,左、右司乐,都用乐工来充任。

    后来改和声郎为奉銮。

    洪武元年春,皇帝亲自祭祀太社、太稷。

    夏合祭于太庙。

    这年冬茌圜丘祭祀昊天上帝。

    第二年,在方丘祭祀皇地只,又依次祭祀先农、日月、太岁、风雷、山岳河渎、周天星辰、历代帝王、至圣文宣王孔子,都规定了乐舞的礼数,奏曲的名称。

    圜丘。

    迎接神灵,演奏中和之曲。

    祭献玉帛,演奏肃和之曲。

    供奉祭牲,演奏凝和之曲。

    第一次献礼,演奏寿和之曲,舞武功之舞。

    第二次献礼,演奏豫和之曲,最后一次献礼,演奏熙和之曲,都舞文德之舞。

    撤除俎豆,演奏雍和之曲。

    礼送神灵,演奏安和之曲。

    望祀燎祭,演奏时和之曲。

    方丘的祭仪都与此相同,而曲词不相同,改望祀燎祭为望祀痉埋。

    太社太稷的祭仪,改迎接神灵演奏广和之曲,省去供奉祭牲,其余都与方丘祭仪相同,曲词各不相同。

    先农。

    迎接神灵、奠献玉帛,演奏永和之曲。

    进献俎豆,演奏雍和之曲。

    第一次祭献、最后一次祭献,都演奏寿和之曲。

    撤除俎豆、礼送神灵,都演奏永和之曲。

    望祀痉埋,演奏太和之曲。

    朝日。

    迎接神灵,演奏熙和之曲。

    祭献玉帛,演奏保和之曲。

    第一次祭献,演奏安和之曲,舞武功之舞。

    第二次祭献,演奏中和之曲,最后一次祭献,演奏肃和之曲,都舞文德之舞。

    撤除俎豆,演奏凝和之曲。

    送神,演奏寿和之曲。

    望祀燎祭,演奏豫和之曲。

    夕月。

    迎接神灵改为演奏凝和之曲,祭献玉帛以下与朝日相同,曲词各不相同。

    太岁、风雷,山岳河滨。

    迎接神灵,演奏中和之曲。

    祭献玉帛,演奏安和之曲。

    第一次祭献,演奏保和之曲。

    第二次祭献,演奏肃和之曲。

    最后一次祭献,演奏凝和之曲。

    撤除俎豆,演奏寿和之曲。

    礼送神灵,演奏豫和之曲。

    望祀燎祭,演奏熙和之曲。

    周天星辰。

    最初附祭于夕月,洪武四年另外祭祀。

    迎接神灵,演奏凝和之曲。

    祭献玉帛、第一次祭献,演奏保和之曲,舞武功舞。

    第二次祭献,演奏中和之曲,最后一次祭献,演妻肃和之曲,都舞文德之舞。

    撤除俎豆,演奏豫和之曲。

    礼送神灵,演奏雍和之曲。

    太庙。

    迎接神灵,演奏太和之曲。

    奉献册宝,演奏熙和之曲。

    进献俎豆,演奏凝和之曲。

    第一次祭献,演奏寿和之曲,舞武功之舞。

    第二次祭献,演奏豫和之曲,最后一次祭献,演奏熙和之曲,都舞文德之舞。

    撤除俎豆,演奏雍和之曲。

    礼送神灵,演奏安和之曲。

    第一次祭献则德、懿、熙、仁庙各自演奏乐曲舞蹈。

    第二次、最后一次祭献则四庙共同进行。

    在学校祭奠孔子,开初用大成登歌的旧有乐曲。

    洪武六年纔命令詹同、乐韶凤等重新制作乐章。

    迎接神灵,演奏咸和之曲。

    祭献玉帛,演奏宁和之曲。

    第一次祭献,演奏安和之曲。

    第二次祭献、最后一次祭献,演奏景和之曲。

    撤除仆食、礼送神灵,演奏咸和之曲。

    历代帝王。

    迎接神灵,演奏雍和之曲。

    祭献玉帛、第一次祭献,演奏保和之曲,舞武功舞。

    第二次祭献,演奏中和之曲,最后一次祭献,演奏肃和之曲,都舞文德舞。

    撤除俎豆,演奏凝和之曲。

    礼送礼灵,演奏寿和之曲。

    望祀痉埋,演奏豫和之曲。

    又制定藩王国祭祀的乐章。

    迎接神灵,演奏太清之曲。

    第一次祭献,演奏寿清之曲。

    第二次祭献,演奏豫清之曲。

    最后一次祭献,演奏熙清之曲。

    撤除僎食,演奏雍清之曲。

    礼送神灵,演奏安清之曲。

    社稷山川,改变迎接神灵演奏广清之曲,增加供奉痉埋礼演奏时清之曲。

    这些是祭祀的乐歌节奏。

    洪武三年,又制定朝会宴飨的礼制。

    凡是皇帝生日、正月初一、冬至、大型朝贺,和声郎在宫廷台阶百官礼拜位的南面陈列乐器,面向北。

    车驾出,仪仗动。

    和声郎举起指挥的小旗,演奏飞龙引之曲,音乐奏起,升登座位。

    音乐停止,放下指挥小旗。

    百官跪拜,演奏风云会之曲,礼拜完睪,音乐停止。

    丞相上殿致上贺辞,演奏庆皇都之曲,致献贺辞完毕,音乐停止。

    百官又跪拜,演奏喜升平之曲,礼拜完毕,音乐停止。

    皇帝起身,演奏脑圣朝之曲,返回宫中,音乐停止。

    百官退朝,和声郎、乐工依次退出。

    凡是宴飨,和声郎四人总管乐舞,二人持指挥小旗,站在乐工前面的两旁;二人监督音乐,站立在乐工后面的两旁。

    殿上陈设完毕,和声郎持着指挥小旗从两边台阶升登,站立在御酒案的左右两旁;二人引导歌工、乐工从台阶两边升登,站在台阶上的两旁,东西相向。

    舞师二人持着羽尾装饰的小旗,引导舞士站在西阶下的南面;又有二人持着羽饰旗,引导文舞士站在东面台阶下的南面;又有二人持着幢旗,引导各地夷人舞士站在武舞的西南面;都面朝北方。

    武舞称平定天下之舞,象征用武功平定祸乱;文舞称车书会同之舞,象征以文德达到太平;各地夷人舞称抚安四夷之舞,象征用威严德泽宾服远方之人。

    引导大乐二人,持着指挥奏乐的戏竹,引导大乐工陈列在宫廷台阶的西面,文、武二舞乐工陈列在宫廷台阶的东面,四方夷乐工陈列在四方夷人舞的北面,都面朝北方。

    皇帝车驾将要出来,仪仗行动,大乐奏起。

    登上座位,音乐停止。

    进献第一巡爵,和声郎举起指挥小旗,歌唱演奏起临濠之曲。

    引导乐工的二人引领歌工、乐工到酒案前面,面向北,重叠行列站定。

    奏乐结束,放下指挥小旗,监督音乐的人引导众歌工、乐工退下。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