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章三十七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r />     进献第二巡爵,演奏开太平之曲。

    进献第三巡爵,演奏安建业之曲。

    进献第四巡爵,演奏削群雄之曲。

    进献第五巡爵,演奏平幽都之曲。

    进献第六巡爵,演奏抚四夷之曲。

    进献第七巡爵,演奏定封赏之曲。

    进献第八巡爵,演奏大一统乏曲。

    进献第九巡爵,演奏守承平之曲。

    其间举起指挥小旗、放下指挥小旗,歌工、乐工的进入退下,都如同前面所述的仪节。

    进呈第一次膳食,和声郎举起指挥小旗,歌唱演奏飞龙引之乐,大乐奏起。

    饮食完毕,音乐停止,放下指挥小旗。

    进呈第二次膳食,演奏风云会之乐。

    进呈第三次膳食,演奏庆皇都之乐。

    进呈第四次膳食,演奏平定天下之舞。

    进呈第五次膳食,演奏贺圣朝之乐。

    进呈第六次膳食,演奏抚安四夷之舞。

    进呈第七次膳食,演奏九重欢之乐。

    进呈第八次膳食,演奏车书会同之舞。

    进呈第九次膳食,演奏万年春之乐。

    其间举起指挥小旗、放下指挥小旗都如同前面所述的仪节。

    九次演奏、三遍舞蹈结束,皇帝起身,大乐奏起。

    入宫,音乐停止,和声郎持着指挥小旗引导众歌工、乐工、舞工依次退出。

    宴飨的乐曲,后来共更改两次。

    四年制定的,一是本太初,二是仰大明,三是民初生,四是品物亨,五是御六龙,六是泰阶平,七是君德成,八是圣道行,九是乐清宁。

    它的歌词是詹同、陶凯所作。

    十五年作成,一是炎精开运,二是皇风,三是眷皇明,四是天道传,五是振皇纲,六是金陵,七是长杨,八是芳醴,九是驾六龙。

    凡是大朝贺,教坊司在殿堂的东西面陈设中和韶乐,面向北;在台阶的东西面陈设大舞,也面向北。

    皇帝起身,中和韶乐奏圣安之曲。

    登上座位进献宝物,音乐停止。

    百官礼拜,大乐奏起。

    礼拜结束,音乐停止。

    进呈章表,大乐奏起。

    进呈结束,音乐停止。

    宣读章表目录,致上贺辞结束,百官俯身伏首,大乐奏起。

    礼拜结束,音乐停止。

    宣唱皇帝制命结束,百官行舞蹈山呼礼,大乐奏起。

    礼拜结束,音乐停止。

    皇帝起身,中和韶乐演奏定安之曲,导引皇帝车驾到华盖殿,音乐停止。

    百官依次退出。

    其大宴飨,教坊司左殿内设置中和韶乐,在殿外设置大乐,在殿下排立三舞杂队。

    皇帝起身,大乐奏响。

    登上座位,音乐停止。

    文武官员在殿外入列,面向北跪拜,大乐奏起。

    礼拜结束,音乐停止。

    进献御筵,音乐奏起。

    进献完毕,音乐停止。

    进献花,音乐奏起。

    进献结束,音乐停止。

    进献第一巡爵,教坊司演奏炎精开运之曲,音乐奏起。

    内外官礼拜结束,音乐停止。

    散发鲜花,音乐奏起。

    散发结束,音乐停止。

    进献第二巡爵,教坊司演奏皇风之曲。

    音乐停止,进献汤。

    鼓吹飨节在前面引导到达殿外,鼓吹音乐停止,殿上的音乐奏起。

    群臣食汤锲结束,音乐停止。

    武舞进入,教坊司请求演奏平定天下之舞。

    进献第三巡爵,教坊司请求演奏眷皇明之曲,进献酒如同前面叙述的礼仪。

    音乐停止,教坊司请求演奏抚安四夷之舞。

    进献第四巡爵,演奏天道传之曲,进献酒、进献汤如同先前的礼仪。

    音乐停止,演奏车书会同之舞。

    进献第五巡爵,演奏振皇纲之曲,进献酒如同前面所述的礼仪。

    音乐停止,奏进百戏杂技艺人表演。

    进献第六巡爵,演奏金陵之曲,进献酒、进献汤如同前面所述仪节。

    音乐停止,进奏八蛮献宝的艺人表演。

    进献第七巡爵,演奏长杨之曲,进献酒如同前面叙述的仪节。

    音乐停止,进奏采莲队子的艺人表演。

    进献第八巡爵,演奏芳醴之曲,进献酒和汤如同前面所述仪节。

    音乐停止,进奏鱼跃于渊的艺人表演。

    进献第九巡爵,演奏驾六龙之曲,进献酒如同前面所述仪节。

    音乐停止,收起酒爵。

    进献汤,进献大膳,音乐奏起。

    供给群臣饭食完毕,音乐停止,进奏百花队伍的艺人表演。

    宴会完成撤除食案。

    群臣走出座席,面向北跪拜,音乐奏起。

    礼拜结束,音乐停止。

    皇帝起身,大乐妻起,呜礼鞭以示肃静,百官依次退出。

    以上这些是朝贺宴飨的乐歌节奏。

    乐器的制度,郊丘庙社,在洪武元年制定。

    乐工六十二人,编钟、编磬各十六人,琴十人,瑟四人,搏拊四人,祝、敔各一人,塌四人,篪四人,箫八人,笙八人,笛四人,应鼓一人;歌工十二人;协律郎一人持指挥小旗来引导他们。

    七年,又增加钥四人,凤笙四人,塌用六人,搏拊用二人,共七十二人。

    舞则武舞生六十二人,引舞二人,各自手持盾牌和大斧;文舞生六十二入,引舞二人,各自手持羽钥;舞师二人手持节杖导引,共一百三十人。

    只有文庙用乐生六十人,编钟、编磬各十六人,琴十人,瑟四人,搏拊四人,祝、敔各一人,垠四人,篪四人,箫八人,笙八人,笛四人,大鼓一人;歌工十人。

    六年,铸造太和钟。

    其形制,仿照宋代的景钟。

    以九九为数,高八尺一寸。

    以九龙为拱,以龙簇为柱,在圜丘斋宫的东北建造楼,悬挂太和钟。

    郊祀,皇帝动身,钟声即起。

    登上祭坛,钟声便停止,众音奏起。

    礼仪结束,登上辇车,钟声响起。

    等到导引皇帝车驾的音乐奏响,纔停止。

    十七年改铸,减少尺寸的十分之四。

    朝贺。

    洪武三年,制定丹陛大乐:箫四人,笙四人,箜篌四人,方响四人,头管四人,龙笛四人,琵琶四人,筑六人,杖鼓二十四人,大鼓二人,板二人。

    二十六年,又制定殿中韶乐:箫十二人,笙十二人,排箫四人,横笛十二人,垠四人,篪四人,琴十人,瑟四人,编钟二人,编盘二人,应鼓二人,祝一人,敔一人,搏拊二人。

    丹陛大乐:戏竹二人,箫十二人,笙十二人,笛十二人,头管十二人,纂八人,琵琶八人,二十弦八人,方响二人,鼓二人,拍板八人,杖鼓十二人。

    受封号妇女朝贺中宫皇后,设置女乐:戏竹二人,箫十四人,笙十四人,笛十四人,头管十四人,纂十人,琵琶八人,二十弦八人,方响六人,鼓五人,拍板八人,杖鼓十二人。

    正月旦日、冬至、千秋节共三个节日。

    此后太皇太后、皇太后都使用这个礼仪。

    朔日、望日朝见参拜:戏竹二人,箫四人,笙四人,笛四人,头管四人,纂二人,琵琶二人,二十弦二人,方响一人,鼓一人,掐板二人,杖鼓六人。

    大宴。

    洪武元年,制定殿内侑食音乐:箫六人,笙六人,歌工四人。

    丹陛大乐:戏竹二人,箫四人,笙四人,琵琶六人,纂六人,箜篌四人,方响四人,头管四人,龙笛四人,杖鼓二十四人,大鼓二人,板二人。

    文武二舞的乐器:笙二人,横管二人,纂二人,杖鼓二人,大鼓一人,板一人。

    四夷的舞乐:腰鼓二人,琵琶二人,胡琴二人,箜篌二人,头管二人,羌笛二人,纂二人,水盏一人,板一人。

    二十六年,又制定殿内侑食乐:祝一人,敔一人,搏拊一人,琴四人,瑟二人,箫四人,笙四人,笛四人,顼二人,篪二人,排箫一人,钟一人,磬一人,应鼓一人。

    丹陛大乐:戏竹二人,箫四人,笙四人,笛二人,头管二人,琵琶二人,纂二人,二十弦二人,方响二人,杖鼓八人,鼓一人,板一人。

    迎膳乐:戏竹二人,笙二人,笛四人,头管二人,纂二人,杖鼓十人,鼓一人,板一人。

    进膳乐:笙二人,笛二人,杖鼓八人,鼓一人,板一人。

    太平清乐:笙四人,笛四人,头管二人,纂四人,方响一人,杖鼓八人,小鼓一人,板一人。

    乐工、舞士服色的制度。

    郊庙,洪武元年制定;朝贺,洪武三年制定。

    文武两舞:武舞士三十二人,左持盾牌,右持大斧,四行,每行八人,舞蹈时作出发扬蹈厉坐作击刺的样子,舞师二人手持用羽尾装饰的小旗来导引舞队;文舞士三十二人,左持钥右持翟,四行,每行八人,舞蹈时作出进退舒徐揖让升降的样子,舞师二人手持羽饰旗来导引舞队。

    四夷之舞:舞士十六人,四行,每行四人,舞蹈时作出拜跪朝谒喜跃俯伏的样子,舞师二人手持幢来导引舞队。

    以上这些是祭祀朝贺的乐舞器物服饰。

    当太祖时期,前后略有增加减少。

    乐章中鄙陋的,便命令文臣改换其词。

    二郊的乐章,是太祖亲自制作的。

    后来改变合祭,它的词章又更换过。

    太社稷供奉仁祖配祀,也更换制作七奏。

    曾经训谕礼官说:“古乐的诗歌,词章和顺而端正。

    后世的诗歌,词章淫靡而夸饰。

    所以一切谄谀之词浮艳之曲都弃除不取。”曾经命令文臣撰写回銮乐歌,所奏的神降祥、神舰、酣酒、色荒、禽荒等曲.一共三十九章,命名为御銮歌,都寄托有讽谏的意思。

    然而当时所作的诗,只求明白畅达容易知晓而已,不能如汉、晋时期的诗歌,铿锵雅健,可以记录来朗诵。

    殿中的韶乐,它的歌词出自教坊俳优,多违背典雅之道。

    十二月乐歌,按照月律来演奏,以及进膳、迎膳等曲,都用乐府、小令、杂剧作为娱乐游戏。

    流俗喧嚣,淫邪不正的乐曲诗歌纷乱不堪。

    太祖想要屏弃的,反而陈设在殿陛之间而不以为怪。

    永乐十八年,北京的郊庙建成。

    那些合祭合享的礼乐,全部如同旧有的制度。

    重新制定了宴飨乐舞:初奏上万寿之曲,平定天下之舞;二奏仰天恩之曲,抚四夷之舞;三奏感地德之曲,车书会同之舞;四奏民乐生之曲,表正万邦之舞;五奏感皇恩之曲,天命有德之舞;六奏庆丰年之曲;七奏集祯应之曲;八奏永皇图之曲;九奏乐太平之曲。

    奏曲肤浅,舞曲卑下俚俗。

    景泰元年,助教刘翔上奏书指出它的失误。

    请求敕命文臣推衍道德教化的意旨,君臣相和的喜乐,作成诗歌词章,配上律吕乐曲,如同古代灵台、辟雍、清庙、湛露的音乐,以振奋勉励风俗教化,充作一代的盛大典制。

    当时因沿袭使用已经很久,终究不能改变。

    此后教坊司乐工所奏中和韶乐,且多有不和谐的。

    成化年间,礼官曾经请求三倍其数额,广博教训而约略择取。

    弘治初年,孝宗举行亲耕藉田礼,教坊司以杂剧由艺人表演,问杂出现狎邪不庄重的词语。

    都御史马文升严厉的斥责弃去。

    给事中胡瑞曾经说:“御殿接受朝拜,典礼特别重大,而殿中的中和韶乐却隶属于教坊司,岳镇海滨,三年祭祀一次,却交托给神乐观的乐舞生,亵渎神明,损伤国家大的体统。

    希望敕命朝廷大臣商议。

    岳镇海滨等祭祀,应当用士大夫来担任。

    中和韶乐,选择民间老百姓的子弟学习,设置官员来管理。

    时间久了,就酌量授予职务。”皇帝因奏乐和派人祭祀,都是本朝旧有的典制,故不能采纳。

    马文升任尚书,因灾害怪异上疏陈说,其中之一是,访求著名大儒以之端正雅乐。

    事情下交礼官,礼官说:“高皇帝命令文臣考察制定八音,修造乐器,参定乐章。

    那些登歌之词多亲自裁决确定。

    但是经历至今已一百三十多年,不再校正,音律舛违讹误,应迅速整饬端正。

    并且太常官恐怕不足以担当制作乐器、协和音律的大任。

    请求诏令下交各司,广泛征求朝廷内外百官以及隐逸山逸林有精通音律的,以礼送到京城。

    会同礼官详细商议最恰当了,然后纔制造乐器端正音律,差不多可以恢复祖宗旧有制度,达到非常和美的境界。”皇帝同意他的奏请。

    末年,下诏南京以及各藩王府,选拔精通音乐技艺的人到京城,又因礼官上言而罢除。

    正德三年,武宗训谕内钟鼓司康能等人说:“祭祀、封禅礼毕举行庆祝成功的筵宴,是华夏四夷百官要亲自观看的,应该举行大乐。

    近来音乐废弃缺脱,无法用来推重朝廷。”礼部于是请求选拔三院乐工中年轻健壮的,严格督促练习,并发文到各省司选取乐艺精通的人到京城供职应选。

    只是隶属的人更加猥鄙驳杂,筋斗百戏杂技之类在宫廷一天天更加盛多。

    随后河问等府奉诏命送上乐户,居处在新宅。

    乐工得到宠幸之后,时时说居处在外的不应该独自闲逸,于是又行文各省司所送上技艺精湛的到教坊。

    于是乘坐传车相继供食物的又有数百人,俳优艺人的势力大大扩张。

    臧贤以伶人身份进用,与众佞幸争夺宠幸窃取权力。

    嘉靖元年,御史汪珊请求屏弃拒绝玩赏爱好之物,命令教坊司不准以新的音乐和精巧的技艺进献。

    世宗嘉赏采纳了他的意见。

    这时重新制定各种典礼,于是也有志于改变乐。

    建造观德殿以祭祀兴献帝,召令协律郎练习乐以供祭祀之事。

    后来世庙建成,改殿名崇先。

    于是亲自制作乐章,命令大学士费宏等改定曲名,以与太庙相区别。

    迎种称永和之曲,第一次进献称清和之曲,第二次进献称康和之曲,最后进献称冲和之曲,撤除撰食称泰和之曲,礼送神灵称宁和之曲。

    费宏等人又议论,献皇帝生长在太平之世,不崇尚武功,三次进献都应当用文德舞。

    听从他们的议论。

    随后太常又请求,于是命令礼官会同张璁议论。

    张璁说:“乐舞以行列数而减省,没有听说以武舞、文舞为偏全。

    如果八佾的制度,用其文舞而除其武舞,则两阶的舞容,得到其左面,而缺失其右面。

    这是皇上举行天子的礼乐,而自己减省了礼数。”于是听从张璁的议论,仍然使用文、武二舞。

    九年二月,开始在南郊举行祈谷祭祀。

    皇帝亲自制作乐章,命令太常配上音谱。

    这一年,开始祭祀先蚕,下交礼官议定乐舞。

    礼官说:“先蚕的祭祀,周、汉相同。

    它的乐舞礼仪礼节,经书、史书没有记载。

    唐代开元先蚕的仪节制度,大乐令在北郊坛场内设置四面悬挂乐器,众女工都列于后,那么祭祀先蚕用女乐可以得知。

    唐六典记载,天子四面悬挂乐器的乐舞用八佾,诸侯陈列乐器三面悬挂的乐舞用六佾,那么祭祀先蚕用八佾又可以得知。

    但是只是说到舞生冠服,而没有言及舞女冠服。

    陈旸乐书,享先蚕图下,只有宫架登歌图,而没有言及舞。

    有乐有舞,虽然是祭祀典礼的常规,但是周、汉时代的制度既不可考证,宋祭祀先蚕,以主管部门代替,又不可引以为据。

    只有开元略微接近古礼,而陈氏的乐书考据也分明。

    先前祭享先农,既以舞队列数不足,降八佾为六佾,那么现在祭祀先蚕,只用乐歌,不用乐无,也合于古代礼制。

    且以见稍减损于祭祀先农的礼仪。”皇帝因舞不是女子之事,罢除不用。

    使议定乐女冠服上报。

    礼官说:“北郊属阴方,其颜色崇尚黑色。

    颜色相同,互相感通,是事奉神的做法。

    漠祭祀先蚕于东郊,魏祭祀先蚕于西郊,颜色都崇尚青色,不合其色。

    乐女的冠服应该用黑色。”于是用乐六奏,除去舞。

    其乐女都穿戴黑色冠服,因此制定祭享先蚕的乐章。

    又因为祭祀典礼正在墼饬制定南北郊,恢复朝日、夕月的祭祀,命令文学之臣取洪武时期的旧乐歌,全部更改。

    礼官于是请求广泛征求询问,有像宋胡瑗、李照这样的人,都把名字上报。

    授予太常,考察制定雅乐。

    给事中夏言于是以退休的甘肃行太仆寺丞张鹦应诏。

    命令迅速征召他。

    到京后,说:大乐的正宗,是先确定黄钟。

    黄钟产生于天地混沌状态开启之时,亥与子相交之际。

    积聚丝形成毫,积聚毫形成厘,积聚厘形成分。

    一时焉三十分,一日为十二时。

    所以声音生于日,律产生于辰。

    气在声之先,声跟从在气之后。

    如果拘泥于器以寻求气,那么气不能得到器,而反被器所控制,怎么能确定黄钟、起算历元呢?必须依照蔡元定的办法,多截取竹管以拟测黄钟的律吕,长短每根相差一分。

    冬至日按照律管而占验,依照一定办法测取。

    如果众律管中先飞出葭灰的,就是元气。

    占验其时刻,如在子初二刻,便子初一刻移到了初二刻;如在正二刻,便子正一刻移到了正二刻。

    希望命令一名懂得律历的官员,同臣一起参验,差不多黄钟可以得到,而古乐可以恢复。

    又说:古人制成十六编钟,并不只是观赏其美,而是为了旋相为宫音而设置。

    其下八钟,它们是黄钟、大吕、太蔟、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其上八钟,它们是夷则、南吕、无射、应钟、黄钟、大吕、太蔟、夹钟。

    近代只用黄钟一均,而不全部具备十六钟,古人立乐的方法已经失去。

    况且太常只以五、凡、工、尺、上、一、四、六、勾、合字眼为谱,离开古代更远。

    并且如黄钟为合还相似,而以大吕为下四,太簇为高四,夹钟为下一,姑洗为高一,夷则焉下工,南吕为高工之类,都以两律兼一字,如何能旋相为宫音以取律,祇有黄钟一均而已。

    并且黄钟、大吕、太蔟、夹钟焉上四清声。

    因为黄钟为君,最尊显无可比拟。

    黄钟为宫,那么十一律都相从而受其制约,臣民万物没有谁敢侵犯。

    至于夹钟焉宫,则下面生出无射为征,无射上生仲吕为商,仲吕下生黄钟为羽。

    这样黄钟正律声长,不像仲吕为商去掉三分之一为次。

    所以用黄钟为羽,必定用子声,就是上黄六的清声,正是不敢用黄钟全声,而用其半的原因。

    姑冼以下的均,大致像这样。

    造就是四清声确立的原因。

    编钟十六,它的道理也是这样。

    宋代的胡瑗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四清声都减小它的直径以适应它。

    然而黄钟、太簇二声虽然相合,大吕、夹钟二声又不合,于是使十二律、五声都不得其正,至于李照、范镇祇用十二律,不用四清声,其合于三分增减便协和了。

    夷则以下,其臣民万物,怎么能尊卑有所分辨,而不相侵犯呢?臣又考察周礼,圜钟、函钟、黄钟、天地人三官的学说,有进献神灵的音乐,有降神灵的音乐。

    所说的进献神灵的音乐,就是奏黄钟,歌大吕,子丑相合,舞云门以祭祀天神。

    于是演奏太簇,歌唱应钟,则是寅亥相合,舞咸池以祭祀地只。

    于是演奏姑洗,歌唱南吕,则是辰酉相合,舞大韶以祭祀四望。

    于是演奏蕤宾,歌唱林钟,则是午末相合,舞大夏以祭祀山川。

    于是演奏夷则,歌唱小吕,巳申相合,舞大武以祭享先祖,舞大濩以祭享先妣。

    所说的降神之乐,冬至日祭祀天神于圜丘,便以圜钟为宫,黄钟为角,太蔟为征,姑洗为羽,这三者阳律相继。

    相继,是上天之正道。

    夏至日祭祀地祇于方丘,便以函钟为宫,夹钟为角,姑洗为征,南吕为羽,逭三者阴吕相生。

    相生,是大地之功绩。

    祭祀宗庙,以黄钟为宫,大吕焉角,太蔟为征,夹钟为羽,逭三者律吕相合。

    相合,是人之常情。

    并且圜钟,就是夹钟。

    产生于房心二宿之气,是天地的明堂,祭祀上天从这里起宫,在琴中角弦第十徽,就是卯位。

    函钟.就是林钟。

    产生于坤位之气,在井束舆鬼宿以外,主应地只,祭祀地从这里起宫,在琴中征弦第五徽,就是未位。

    黄钟,产生于虚危二宿之气,是宗庙,祭祀人鬼从这里起宫,在琴中宫弦第三徽,就是子位。

    至于六变而天神下降,八变而地神至,九变而人鬼享祀,并不是有难易的分别。

    因为阳数起于子而终结于少阴的申,阴数起于午而终结于少阳的寅。

    圜钟在卯,从卯到申六敷,所以六变而天神下降。

    函钟在未,从未到寅八数,所以八变而地只至。

    黄钟在子,从子至申九数,所以九变而人鬼享祀。

    这些都以本元之声,召来本位之神,所以感通的道理迅速。

    有人说从汉以来,天地鬼神听到新声已习惯了,何必要改作?不知从人的角度观察天地,那么从汉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年;从天地的角度观察,只是顷刻之间而已。

    从现在起端正它,还来得及。

    他同时进献所著的乐书二部。

    其中一部是大成乐舞图谱,从琴瑟以下众乐,逐字作谱。

    另一部是古雅心谈,列出十二图以象征十二律。

    每图各有解说。

    又以琴为正声,是乐的宗系。

    凡是郊庙大乐,分注琴弦来确定徽,各有归属。

    并且认为是心中独自领悟到的,精深绝妙有非口所能言传的。

    奏疏下交礼部。

    礼官说:“音律长久废弃,太常众官遵循练习工尺字谱,不再知有黄钟等调。

    臣等近来奉诏演练学习新制定的郊祀乐章,间或询问古人遗留下来的制度,茫然无话回答。

    现在张鹦认为四清声是旋相为宫音,他注琴弦确定徽吝,大致已经深深地认识到近世乐律的弊端。

    至于想取懂得历算的人,互相参考,尤其是探索根本穷究源头的议论。

    似乎不是目前的司乐官所能赶得上的。”于是授予张鹦任太常寺丞,命令到太和殿校定乐舞。

    张鹦于是上疏说:“周礼有郊祀的音乐,有宗祀的音乐。

    尊敬亲人分别不同,声律自然就分开了。

    臣听说世庙的乐章,律起于林钟,都不同于太庙。

    臣私下感到怪异。

    因为世庙与太庙礼仪相同,而林钟与黄钟是不同的乐。

    函钟主祭祀地只,位置寄寓在坤方,星宿的分野在井鬼,音乐演奏变八次,以报谢资生的功绩。

    所以用林钟起调,又以林钟毕调。

    黄钟主祭祀宗庙,位置的分星在子,星隶属二十八宿中的虚危,音乐演奏九成,以报答本源的美德。

    所以用黄钟起调,又用黄钟毕调。

    理义各有归属,声数沉中互相感应沟通。

    况且天地是父母之象,大君是宗子的称呼。现在用祭祀母亲的乐曲,演奏以祭祀儿子,恐怕世庙在天之灵,必定不能安心地接受享礼。

    不知谱写这个乐的,见到了什么呢?臣考察旧谱乐章,字用黄钟,声同太庙。

    但是细听七声,中间缺少一律,现在重新补充订正。

    使之依照规定,则祖孙互相一气贯通,函、黄二宫不失于均调。

    尊与亲的名分两相获得,神与人的内心都感到愉悦。”诏令下交礼官议论。

    李时等人回奏,认为“张鹦所说的内容,与臣等从律吕等书中所看到的,有很多相合之处。

    黄钟这个调,以黄钟为宫,太蔟为商,姑洗为角,蕤宾为变征,林钟为征,南吕为羽,应钟为变宫。

    旧有乐章用合,用四,用一,用尺,用工。

    舍弃蕤宾之勾,而越过顺序用再生黄钟之六,这是旧有乐章的失误。

    如林钟逭一调,便以林钟为宫,南宫为商,应链为角,大吕的半声为变征,太蔟的半声为征,姑洗的半声为羽,蕤宾的半声为变宫。

    近来沈居敬重新协和乐章,用尺,用合,用四,用一,用工,用六。

    合,是黄钟;四,是太簇的正声;一,是姑洗的正声;六,是黄钟的半律。

    以林钟为宫,而所用是角、征、羽的,都不是一均的声律,错谬得太远了。

    况且林钟一调,不适宜用于宗庙,而太庙与世庙,不应该不同调,张鹦的见解尤其正确。

    从今以后应该用旧协音律,祇增加蕤宾的勾声,舍弃再生黄钟之六,改用应钟的凡,以形成黄钟的一均,差不多对感于此而达于彼的道理,有很大的补充。

    ’于是命令张鹦重新制定庙享的音乐,而逮捕治沈居敬等人之罪。

    张鹦按乐谱制定帝社稷乐歌进献。

    下诏嘉奖他的功劳,升任为少卿,执掌教导雅乐。

    夏言又援引古代苍龙星出现便举行祈雨的祭祀,命令乐正练习盛大乐曲,舞盛大的舞蹈。

    请求依照古代的礼制,制定祈雨祭祀的仪制。

    在三次祭奠礼完成之后,九奏乐曲停止之时,概括云汉诗的歌辞,作云门一曲,使文、武舞士一起舞蹈并共同歌唱。

    皇帝同意了他的提议。

    当时七庙已经建成,乐的制度没有完备,礼官于是请求重新制定宗庙的雅乐,说:“德、懿、熙、仁四祖迁祧已久,旧有的乐章不协和。

    太祖创立帝业,太宗定立国都,各代帝王保持成就和业绩。

    应当有颂扬的乐歌,以歌颂答谢他们在天之灵,让他们的功业垂留万代。

    如若单独祭祀,如若集合远近祖先神主于太祖庙大合祭,如若重大的柿袷之祭,用诗歌颂扬美德,应该命令文学之臣撰述,由皇上裁定。

    它的乐器、乐舞,各自依照太庙已成的形式,备办作为规矩制度。”皇帝下制命同意。

    随后追尊献帝为睿宗,拊祭于太庙。

    于是九庙春季特祀、三时的祖庙大合祭、冬末重大合祭所奏乐章,都重新制定。

    十八年巡守兴都,皇帝亲自制作乐章,在飞龙殿祭祀上帝,供奉皇考配享。

    此后,七庙发生火灾,恢复同堂祭祀的制度,四季祭祀和岁时大合祭,乐章、器物仍然如同旧有制度。

    开始增加七庙乐官和乐舞生.从四郊九庙以及太岁神只等祭坛,乐舞人数多达二千一百名。

    后来稍微裁减革除,保存一半。

    张鹦升迁太常卿,又重申先前的学说,建议三件事:一是请求设置特钟、特磬,作为乐的节度;二是请求恢复四面悬挂乐器的制度,以具备古代制度;三是请求占候元气以制定钟律。

    事情下交礼官,说:“特钟、特磬应该制造乐悬,在庙庭中,周旋运动不方便,不能更改制作。

    只有黄钟是声音气息的本源,占候元气的办法,实际是求索中和之气以确定中和之声,是制定乐律的根本。

    他的学说,如重叠屋室堵塞窗户,裁截律管填实葭灰,覆缇,按照治历中的推算节气至葭灰飞出,用累粒焉计量标准来证明,都有既定方法可以依凭。

    他的方法,建筑房屋于圜丘外墙的空隙之地,选择懂得历法占候的人前去辅助建筑工程,等到稍有次序,然后派官员考核占验。”听从其说。

    于是下诏选取山西长子县羊头山的黍米;大中小三等各五斗,以准备占候节气确定乐律。

    明朝从太祖、世宗开始,乐曲的词章多次改变,然而黄钟律吕是制作的根本,不能有所研究发明。

    吕怀、刘濂、韩邦奇、黄佐、王邦直等人著书立说很详备,职守不参与掌管乐律,只是寄托于空洞理论而已。

    张鹦虽然因为懂得乐律而获得官值,占候元气终究属于渺茫的东西,不能定准以确定乐律。

    弘治年问,莆人李文利教授,着成律吕元声,独自宗法吕氏春秋黄钟三寸九分的说法。

    世宗初年,御史范永銮呈上其书,由于他的说法与古代相背,不能采用。

    嘉靖十七年六月,辽州同知李文察进呈所著乐书四种,礼官认为对于乐理、乐书多有前人不曾发明的东西。

    于是授予李文蔡任太常典簿,以奖赏鼓励他。

    而他所说“按人的声音以考察确定五音”的方法,不能施行。

    神宗时,郑世子朱载堉着僻吕精义、律学新说、乐舞全谱共若干卷,具备章表进献。

    崇祯六年,礼部尚书黄汝良进献昭代乐律志。

    宣示交付史馆,以备考察,没有来得及施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